网信办严查微信标题党图片党,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起标题了!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发文痛斥社交平台标题党和图片党现象,即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浏览率,刻意选取与内容无关但是博人眼球的标题与图片,这种现象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尤其泛滥。

 

前不久,我被一条自带“标题党”技能的文章惊醒了。国家网信办刊发题为《“标题党”“图片党”该收手了》的文章,痛斥目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泛滥的标题党、图片党现象。吓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起标题和配图了。

20151009174032_24

该文先是肯定了一个好标题的重要性,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生了碎片化阅读,导致移动端的内容制作和包装要求更加短小精悍、标题精彩,“一个精彩的好标题往往会成为决定一条微信或微博转发量多少的关键因素”。

但是随即话锋一转,网信办指责目前一些媒体、自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浏览量,利用读者的猎奇心理在起标题上“挂羊头卖狗肉”,尤其对微信公众号中泛滥的标题党、图片党着重加强了批评力度,此处摘录几段:

为了使平淡无奇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网民关注,片面追求标题的精彩,很多媒体从业者忽视甚至无视标题与内容的贴切关系,成为标题党的一员。

随着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遍应用,一种新的群体又应运而生,即用一些极具吸引力但与文章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作为微信文章的标题图片,以获取关注提高浏览量,这个群体目前被戏称为“图片党”。

纵观目前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所传播的一些信息,文不对题、低俗暴力、夸张惊悚、故弄玄虚以及无底线的悬疑已经成为某些传播者制作标题的几大法宝。这表面看似夸大、调侃或无厘头的手法,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微博、微信通过吸引粉丝、提高流量以及高频率的转发,换取的是商家的青睐和数额不菲的广告收入。

20151009174135_526

以上这样的标题太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额外联想了,显然是赤裸裸的标题党

为了增强说服力,网信办的编辑还拿着福建一男子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中发表“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为例举证,所谓的“一家34口灭门惨案”其实指的是老鼠,这种标题党实在可恶:

2015年1月10日,福建漳州26岁青年吴海雄在他经营的微信公众号“石狮民生事”上发布信息“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称福建石狮一家34口被残忍杀害,其中一名有孕在身,并指称犯罪嫌疑人逃往北流方向,警方正在进行调查。而文章结尾处附上的却是一张34只死老鼠的图片。该条微信随即被疯狂转发引爆朋友圈。7天后,吴海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石狮市公安局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网信办还从微信公众号里拎出来几个典型的标题党、图片党:

20151009174202_607

网信办这次之所以拿微信、微博的标题党开刀,显然是有备而来,同时也有指责微信、微博监管不力之意:

“针对微博、微信中存在的造谣传谣、散布淫秽色情内容等问题,几大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商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的规定条款。同时,这些公众平台发布了规范运营公告、建立辟谣中心,并适时更新对于违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处罚结果。但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管理措施中,还没有涉及微博、微信标题及标题图的管理措施。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现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鱼龙混杂,其背后运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无疑也为不良标题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

网信办最后奋声疾呼:“标题党、图片党们如继续不顾公共秩序、道德良知肆意发挥,一旦突破法律底线,恐怕悔之晚矣!”

有网友评论道:“我大概分析了一下痛恨标题党人的心态:哇塞,这个标题这么劲爆,里面的内容肯定很好看。点进一看,原来里面的内容特别正经,于是就恼怒了,我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于是怒骂标题党。另外,‘我们都是共产主义主义接班人’算不算标题党?”

不说微博就说微信,谁的微信里没有关注几十个微信公众号呢?有些公众号名字起得就挺“标题党”的,何况是公众号里的文章标题。

的确,当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标题会忍不住点进去一窥究竟,甚至对能起如此有趣的标题的人的脑洞由衷由衷的佩服,以至我也曾被标题党骗过好多次。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儿的时候,我赶紧搜了一下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的相关文章的标题……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马化腾你管管。

 

VIA:虎嗅网 作者:假装FBI


手把手教你做微信运营,九个心得帮你留住用户

微信红利期过后,如何实现快速增粉并留住用户,是摆在所有运营者面前的难题。有求必有应。前《GQ》副主编、微信公号“世相”的主人张伟来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留住用户、增加用户粘性。

消息源:峰瑞资本(freesvc)

张伟曾供职于顶级时尚男刊《GQ》,目前刚刚离职创业。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微信公众号 “世相” 的主人。作为一个专注于分享长文的个人号,世相订阅用户近 50 万,几乎每篇文章都超过了100000+的阅读数。近日,他分享了自己运营强粘性公号的九条具体心得。

 

反复触碰高频生活方式和高频情感

高频情感,即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这几天,很多人在转《GQ》主编王锋为九月刊写的卷首语,其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世事尽管复杂,本质却很简单,在描摹这个世界的万千词语中,真正有绝对和终极意义的词汇不过十来个:比如情感,比如爱和自由,还有善良、物质、身体、死亡……当然也包括宇宙和原子。所有的世事纷扰、物理存在,都可以在这十几个词汇中找到归宿,这 10 个词语既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源头,也是一切悬念的谜底,它们占据着我们生命的‘最后两页’。”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一个精神性的产品,比如豆瓣、世相、nice,还是一个物质属性的产品,比如小红书、石榴婆报告,都应该反复触碰高频的场景。

精神场景包括爱恨、情感困惑、生活痛苦、分别、悲伤、死亡。物质场景包括约会、逛街、工作、饭局。一个卖化妆品的消费社区,或一个写心灵鸡汤的微信公号,都应该不断地打击或抚慰与这些场景相关的情绪。

这类基本的情感或高频情感,是长期的、贯穿日常生活的、反复出现的。世相里讲述人生挣扎或是如何学习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文章,哪怕过去一年,也还是每天都在后台被用户调用、询问。如果在这些场景中植入了自己,它就会不断被记起,不断被需要,也更可能让用户产生 “你是我的人生陪伴品” 这样的效果。

很多人会问,这如何做到呢?

其实很简单,每个话题都能找到与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点,只是看你有没有用一句话点破。我曾经给无数人修改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经常只是增加一个 “外套”,内容不变,表述不变,但在文章中加上一句与爱恨情仇相关的线索性的话,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0150925145240_699
每个话题都能找到与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点

 

制造 “有用” 的幻觉

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转发一些文章,标题诸如 “怎样不痛苦”、“怎样不焦虑”、“怎样显得自己腿细”……你去看转发这些文章的人,此后仍然经常苦恼、焦虑,腿也不显得细。

如果能解决高频的情感困惑或日常生活需要,就更容易让人觉得有用。此外,有用并不只有 “指南” 的形式,而是帮助解决困惑,起码让用户觉得可以解决。事实上,情感困惑或者变漂亮,这两件事都是无法解决的,也很难评估解决效果的。更多时候,人们需要被告知 “你可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 “有用” 的幻觉。

 

发掘易传播的口号

关明生在《关乎天下》里讲过一个例子。2001 年,他去阿里巴巴做总裁,马云当时也喜欢对员工讲话,但长篇大论。他的建议是,每次讲话内容要总结成两句话,反复说,反复说。最后,据书里讲,这个方式是有效的。

这里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有口号,二要反复提。这个口号不要太书面语,最好在两个人聊天时可以被自然地使用,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就更好了。

20150925145255_143
内容要为用户带来“有用”的错觉。

 

强调身份认同感

一个普遍共识是,小众的文化、圈子、产品更有粘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做小众产品。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小众的高粘性来自 “群体身份感”,就是一种 “只有我是,你却不是” 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得比较容易,不用赚大钱,不用花大力气,只要喜欢某件事物就可以获得,所以很多人需要。“我是读世相的人” 对某些读者来说,真的成了一种优越感的来源,我也会偶尔强调下这种身份感,比如会说 “你既然读世相,那么你是一个在意审美的人”。

有一种方式最近被用烂了,就是取一个用户集体昵称,最早可能来自超女的 “玉米”,但它确实是有用的。鹿晗的粉丝在微博名字里几乎都带一个 “鹿” 字,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一些方式,比如发标牌,罗辑思维的会员制,甚至分级会员,也是这样的例子。建立用户的层次感,其实是将身份感细分,让一部分人有更强的身份感,另一部分人有一定的身份感。

用户一旦获取身份感,粘性是很可怕的。我喜欢看日本动画片《银魂》,里面有个女歌手叫阿通,她的粉丝们统一着装、统一动作,房间贴满海报。这就叫高粘性,一个产品可能做不到,但可以靠近。

当用户数还不够多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机利用这个临时的 “小众” 阶段,拼命强调身份感和独特感。以后,这些人会成为你东征的 “十字军”。

20150925145311_150
只有用户画像清晰,才能击中目标用户。

 

赋予用户使命感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逻辑,比如,不能是 “我们要占领宇宙”,但在这基础上又不能太不容易实现。不该是“我们要让自己变漂亮”,而应该是,“我们是这个社会变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世相的使命感,这句话在一定范围内还挺有名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过去三个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问我:现在看,咱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吗?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会有一种 “未完成” 的责任感,并且觉得一件大事与自己真的有关,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简单的事,比如读一下世相,比如买一部锤子手机,就参与了这件大事。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逻辑,要尽可能宏大和理想主义,又不能是 “我们要占领宇宙” 这种,而应该是“我们是这个社会变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世相的使命感——“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这在一定范围内还挺有名的。过去三个月里,数不清有多少人问我:现在看,咱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吗?

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会有一种“未完成”的责任感,并且觉得一件大事与自己真的有关,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简单的事,比如读一下世相,买一部锤子手机,就参与了这件大事。

 

明确用户分类

大致上我把用户是分为两类。一类是 A 类基础用户,你要指着他们提高阅读数,卖东西给他们,这类人最多。另一类 B 类是重要用户,顶端用户,你要靠他们提高影响力,引导产品气氛,确定产品地位,分享专业知识或生产优质内容。一个比较冷酷的方法是,公开对 A 类用户示好,私下对 B 类用户好。私下对 B 类用户好,容易理解,尽可能地一对一沟通,讨好他们,给他们回报,跟他们吃饭喝咖啡交朋友。但 A 类用户,大多数用户,虽然应该尽量对他们好,给他们提供好内容,给他们提供折扣,提供购买便利,提供交友渠道,但这种好总归是有限的,因为你不可能挨个请他们喝咖啡。所以,更多时候,你只能口头上表示对他们好,有多么在意、爱护他们,为解决他们的痛苦流了多少汗,做了什么牺牲。你甚至可以在这么做的时候,有意让 A 类用户觉得,你对 B 类用户没有这么好,以增强他们的快乐。不用担心 B 类用户会不高兴,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实更多,不会感到被伤害。

20150925145332_350
给予顶端用户特殊关怀,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社区。

 

构建共同敌人,进行利益捆绑

和用户一起构建共同的敌人,将利益捆绑起来是增加用户粘性,非常有效的做法。利用了这一点的产品功能有很多,比如 “吐槽”。吐槽是我见过的最有粘性的互联网行为之一,吐槽让人上瘾,让人反复参与,让人乐于传播到其它地方。还有那些以 “反鸡汤” 为口号的公众号,经常都有很高的用户忠诚度。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细说了。

 

正确包装获利行为

很有趣,我发现正确包装之后,宣称自己获利的行为反而能增强用户粘性,这一点我开始也不能理解。但例子很多,比如顾爷、天才小熊猫都是发软文赚钱。最后变成了用户非常高兴,不读软文不开心。我猜原因可能是,过去人们总是反感利用用户赚钱的人,时间久了,对这种观点有逆反心理的用户开始成长。逆反者喜欢传播自己的观点,因此利用用户赚钱成了一种口头上高尚的事。这个包装过程比较细致,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之是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则。不要扭捏,要大方,要从一开始就残酷对待反对自己赚钱的用户,要夸用户帮自己赚了钱,注意,是夸,不是感谢,这两种语态会导致受众微妙的心理区别。

 

有的产品是有教主的,比如一个现代偶像,或者某些产品创始人。有的产品没有教主,但产品本身也可以努力表现出某种清晰人格。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这是很难有教科书式的做法的。我总结了一些已有的做法列在下面,仅供参考:

- 要树立敌人,常常战斗。

- 对信徒不要一味宠溺,要爱恨交织,批评和维护交错使用。

- 要掌握严肃与撒娇交替使用的技巧,也就是说,有时候你要足够强大,让人依赖,偶尔可以脆弱一下,卖萌,示弱。

- 了解一对一交流的重要性,每一个被一对一交流过的用户,都容易成为一辈子的忠实用户。

 

原作者:邓璟


微信刀下多亡魂,这些封杀你都知道吗

微信的火热,迅速带动微信公众平台崛起,众多账号的运营者和企业营销决策者都在想着借微信公众平台大展拳脚。假若错过了微博红利,更要赶上微信红利。只是,微信突然收紧政策,推出各种限制政策,不知多少亡魂惨死微信刀下。

wechat-620x337

曾经倒下的,还有谁?

要说被微信封杀的各路品牌其实也不会太寂寞,品牌云集,惨死的大佬也不会太少,不如咱也随意盘点一二。

因为亡魂太多,涉及品牌及类别较多,不能一一盘点,笔者在此选取几个代表出来便好。

1、Uber

3月16日,Uber公司官方账号开始“被”消失,随后几个月中,腾讯宣布禁止或冻结微信平台的所有Uber官方帐号。微信官方随后表示,“uber”关键词被禁是由“系统抖动”所致。对此,Uber官方回应称,亲爱的微信,你已经抖了3个多月了。

2、支付宝

支付宝应该算是被封的比较早的一批,并且是多角度无死角封杀,一度上演阿里技术与腾讯技术的斗智斗勇。

各位可还记得羊年春节期间支付宝红包吗?支付宝红包推出微信接口,不足一天即被微信封杀,此后支付宝与微信几度缠绵,这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吧。

针对支付宝被封,腾讯表示,阿里系接入微信支付再谈。。。

3、淘宝、天猫

微信表示,对于淘宝、天猫的一切行为,微信将坚持予以一切封杀。。。

情况同上。

4、虾米音乐

虾米被封,曾一度闹的沸沸扬扬,浅看虾米和微信没有太大关联,众人表示有点看不懂,同时也有许多用户为虾米叫屈,毕竟虾米做的还是不错的。

5、公众账号

自微信出台相关政策后,已有数不尽的公众账号被随意封杀,并且死不见尸,微信的地盘,封杀是不需要规则的。

6、一切集赞营销

早前,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众号内出现各种集赞、分享营销活动,对此,微信表示统统一刀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7、各种H5游戏

曾几何时,H5小游戏一度刷爆朋友圈,神经猫等H5小游戏曾在朋友圈有过一夜辉煌。不过,微信很快就着手封杀各路H5小游戏,并且不需要具体理由。

被封杀的为什么是他们?

本质来讲,微信封杀其他品牌都算是商业竞争行为。从前面微信封杀的对象来看,此点倒也是可以理解。早期,阿里应该算是重点封杀对象,毕竟体量相当,况且支付宝钱包威慑力太大,必须要想尽办法搞死它。

不过,随着微信的封杀政策持续收紧,笔者觉得微信封杀越来越任性,最大的隐患还是微信的封杀政策不透明,类别也是各式各样。

咱还是接着上文讲,说说这些个家伙都是怎么死的吧。

先说说Uber,大家都知道Uber在全球范围之内发展的太快了,他们那套系统可真是好用。这就不行了,腾讯旗下有滴滴啊,还是先干死你吧,给滴滴让个路。另外,Uber之前,快的也是被封杀的对象。

再说说阿里系吧,支付宝钱包、淘宝、天猫,还有小弟虾米,一锅全端,可谓是全线封杀。支付宝钱包自是不必说的,绝对是重点打击对象,淘宝、天猫则是京东重点竞争对手啊,也得封杀。最后小弟虾米,怎么说呢,按体量来讲,虾米和QQ音乐差得远了,完全不在一个level,难道是因为虾米身上流着阿里的血脉?

要说竞争对手相互封杀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微信这般规模大面积封杀平台账号、APP内内容的倒是比较少见。因为巨大商业利益,封杀对手算是可以理解,但是无厘头封杀平台内相关用户,就是有点让人不好理解。

譬如,任何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到现在都很有可能会被微信随意封杀的,被封杀的理由可能会有很多,可能压根就不会有理由。笔者记得,封杀的相关政策里好像有一条,叫“被封者,不得申诉。”也就是说,死了就好好躺着,别咋咋呼呼的。

难道是因为,微信觉得朋友圈“集赞”营销效果太好,抢了微信风头?亦或是微信需要封杀微信内各种营销活动,让企业只能参加微信官方体系的营销活动或广点通广告?

还有谁,你看不到的封杀。

有一些封杀,是我们能看到的,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封杀是我们看不到的。近日,高德地图上线一款H5小游戏,这款用于抽奖活动的H5,上线不久后就被封杀。虽说是封杀但又不是直接给封死,而只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或发生隐形分享。隐形分享是说你以为自己分享到朋友圈,但实际你的好友在朋友圈内看不到你这条分享,只有你自己可见。因为没有明显的禁止分享提示,分享者几乎在全无感知下,以为自己“成功”分享了。经过测试,还发现此次朋友圈H5小游戏是能单对单发送给微信好友。只封朋友圈分享,点对点分享不受影响,用户感知极弱,封杀越玩越高级。

以笔者经验来讲,大概是因为H5活动奖励太任性,16辆smart任意开回家,参与用户太火爆,大概这也是被封的主要原因。毕竟,微信可能不太想一个企业单独开展影响力太大的营销活动。这不会是个例,笔者也经历过类似事件,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只有自己能看到。而这些,很多其他企业都是不知道的。

这样的隐形封杀对企业影响大吗?笔者认为隐形封杀比直接封杀的杀伤力更大,直接封死,企业无非就是不做,也就及时止损,但是隐形封杀带来的是,企业费劲巴拉大搞特搞,结果实际却没有结果,浪费人力、财力,痛哉。

尽管企业很悲愤,但是没有企业会真的抛弃微信,强大的用户规模,诱惑力太强,这也就造就微信的强势地位。微信不停封杀,企业难道就不要做营销活动了吗?

尽管微信不太友好,但企业时刻要记住的,企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追求与微信的对抗,而是最终完成营销活动。此前,企业相关产品或小游戏被封后,总会开展相关公关工作,或直接产品对抗,或煽动用户情绪,但是笔者想说的是这样做,对自家企业真的会带来最好的结果吗?

反过来讲,微信固守自家商业需求之外,还是应该给企业留点活动空间,或许微信后续能摸索出更好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而达到共赢的目的。微信虽好,可不要强奸用户哦。

Via:喻拓yutuoorg


从0到1,开启新媒体运营的秘密

企业越来越重视新媒体营销,于是很多文章出来指导怎么做好这个事儿,硬的软的技能一堆一堆的。各种技能让人眼花缭乱。笔者来个大梳理,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从业者尤其是有兴趣了解关于新媒体营销的朋友。

20150805092504_730

现在,无论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型公司,越来越重视新媒体营销这件事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这样的一个职业,甚至国外已经开设了”新媒体与社会”这样的专业。本篇文章也是作者本人对新媒体营销各种知识的一次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从业者尤其是有兴趣了解关于新媒体营销的朋友。

这两天被一段文字刷屏,主要就是讲,只要学会这些就能做好新媒体运营了,然后罗列了一大堆的硬的软的技能,知识点之类的,其实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我一直觉得,运营可以不是某方面的专才,但是一定要是多方面的全才。

 

1、新媒体运营需要做哪些事情

内容

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红利期了,也不是靠一点小聪明比如犀利的切入点,某个小互动就能存活在这个新媒体圈子里了,现在已经是真刀真枪拼能力,拼实力的时候了,而实力的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内容。

最近有一些有想法的朋友跟我聊天,说想做个什么什么内容的公众号,我第一句话都是认可和鼓励,第二句一定是嘱咐一句,你如果可以产出好的内容,只要坚持这一点,一定可以走下去。但是,持续生产好内容,谈何容易。

所以内容成为了新媒体运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形式上分为:文字、图片(动图和静图)、音频和视频,现在可以回想一下,基本上每个领域现在都有N个大号。

具体怎么去做好的内容,今天不展开了,这里举个栗子来讲一下可以换个角度做内容。

比如某一个做美食的公众号,假设喜欢美食的都是女生居多,实际上也是这样,哈哈……那内容肯定要围绕女生和美食来做,一般的内容产出就是这样的思维了,可是,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每个人事物均有多面性,比如每个人的需求也是多面的。

无论是女生还是美食,都可以利用”九宫格法”来进行发散思维。请看下图:

20150805091919_131

20150805091920_713

用户是女生,主题是美食,是不是从以上两个图里面任意两两组合就可以诞生无数种内容的切入点,比如:小鲜肉厨师,减肥营养餐,护肤功效食材……并且,每个点还可以发散。

活动

这个活动可以理解为互动,运营公众号也好,微博也好,其他的平台也好,不管哪个平台或者软件,开发公司都给我们运营者提供了很多用于活动的支持插件,比如投票,答题,抽奖等等。

那么做好一个活动就需要有足够强的吸引力,足够多的推广,足够妙的传播设计。那很多朋友可能很苦恼说我想不出那么多活动,不知道该怎么做,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抄袭”。

还是以”美食”那个为例,别人做女神评比,咱们就可以做厨神评比,别人做有奖征文,我们就可以做给一道菜取名字,别人办线下会议,咱们就直接约饭…

现在大家都在说鱼塘理论,一潭死水怎么会有鱼存活?新媒体平台也是一样,一定要活,定期举行活动才能让用户感受到,这个平台是活的,是一直在努力。一次活动没有参与,两次活动没有参与,一直做,一定会有作用。

用户

接着上面提到一直做活动就一定会有作用,其实,用户一般分为这样几类:

积极热情:基本上干什么都有他,每次都评论点赞,每次活动都参与,还主动提建议之 类…

冷静观望:低频的互动,也不取关,就是默默关注

概率用户:这种是最不可控,可能是已经关注的但是偶尔才会打开,也可能是偶遇…

同行:现在同行占比也很高的,不过这批用户,基本上可以忽略,因为他在与不在你都 要好好做。

死粉:那就是死粉

前面讲的两点,内容和活动,都是为了用户服务,我们不断的变换主题,热点追踪,更换形式都是为了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胃口,不停的组织互动,策划活动也都是为了不停去引导那些积极分子,调动冷静观望的用户,以及尽可能大概率的捕捉到概率用户。

而这里讲到的新媒体人要擅长用户运营,其实主要还是聊天,前段时间不是有个淘宝掌柜很火?他就是利用了个性化的用户运营,在给自己的”服务”加分,制造差异化,增加传播点,提高用户粘性。无论你是逗比风骚还是满腹经纶,总之要做一个形象的人,认真做人还不行,认真不一定形象,只有形象了才能被记住。(很多同行自嘲说自己就是个陪聊的,事实如此,哈哈,这都是命啊~)

除了聊天之外,就是要学会分析和管理用户,给用户贴标签,是常用手段,便于分组,便于精准化管理和推送,偶尔做做用户调查,问答互动,以及聊天,其实都是在做用户分析和管理工作。(各位老板,你们不要以为我们新媒体人聊天就是不好好工作,其实我们就是在好好工作,哈哈哈)

推广

我承认,这个点放出来,是有点标题党的,因为大家都关心这个话题,如何增粉,如何推广,如何提高阅读数等等。

在我看来,好的内容就是在做推广,好的活动也是在做推广,陪好一个用户,其实也是在做推广,而不局限于说一定是要砸钱做什么广告才叫做推广。

由此可得,推广当然也是作为新媒体从业者必备技能了。

那引用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推广方式呢主要有几个:

1、广告推广:就是在各大媒体上,线上线下可以触及到客户的地方进行宣传

2、大号推广:找到与自己目标用户群体吻合的大号,KOL去推广吸粉

3、粉丝社群:通过聚集起一批同类用户,提供某种服务或价值的组织

4、买粉:就不提了

5、互推:应该叫联合推广,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以及内容上的联动来做,硬推效果一般

6、活动策划:活动吸粉相对来说比较良性

7、地推:比如很多定位于大学生用户的项目,地推是最简单粗暴的

(具体可以参考之前的一篇文章《别再听大号讲内容和定位了,推广干货在此》)

 

2、新媒体运营的核心思维

用户思维

我跟很多朋友分享说,我们现在从事新媒体呢也不要急于说一定要在这一两年获得怎样一个成功,回想一下,现在的大咖,是不是过去都有很多积累,有的是在传统线下的积累,有的是在PC时代的互联网上的积累,有的直接就是专业上的积累,然后结合新媒体的趋势,将过去的优势运用到了新的载体上,而已。

那我们现在从事新媒体行业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就是新媒体思维方式,我个人觉得是:用户思维。

其实这个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的玄乎,很多词汇都是被炒出来的,道理其实都很简单。

哪个生意人做生意不考虑客户的感受?对吧

用户思维就是这个,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的分析用户的需求,结合他们的需求去设计产品、生产内容、策划活动、推广方式。

大家回想我以上讲的内容,是不是都是以用户为出发点?

你不知道你要写什么内容了,你去问用户

你不知道该策划什么样的活动,你去问用户

你不知道去哪里推广你的公众号,你去问用户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代显得用户思维这么重要呢?都是被惯出来的。

信息越来越碎片,品牌越来越淡化,产品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好…然后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用户,我们也会觉得自己的感受越来越重要,选择越来越多,个性化要求越来越明显…

所以,我们把我们自己惯坏了,并且还在要求别人继续如此宠爱我们,那我们作为运营汪也好,喵也好,那么就立正稍息,列队出去跪舔吧~哈哈哈哈哈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极致、免费、快之类的各种思维,不过我想再提醒一点的就是,差异化,也就是创新,可能一开始创新能力不足,但是一定要尝试去创新,创意也都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创意的文章)

 

3、如何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

结合上面讲的需要做哪些事情,然后再做具体的分工,还有一些其他的工种没有介绍到,但是并非说明这些岗位和工作内容不重要,比如美工设计、技术支持等等,组建团队总的原则还是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阶段来灵活调整。

首先必不可缺的一定要有一个运营者,这个运营者需要了解并部署整个新媒体运营部门的工作情况,协调公司内外部的资源。而现在大部分的情况是微信小编要承担运营规划的重任,还有一种情况是,新媒体运营人员也承担着内容、设计等各种工作。(这里并不是说谁重谁轻,只是分工还是要有偏重。)

个人建议,如果一般的小项目或者传统公司转型做移动新媒体推广,那么2.5人配置是比较理想的。

运营负责整体规划,监督并执行工作,推广以及活动策划,数据分析一并兼了

文案负责内容产出和微信平台上的设置维护,以及一些用户运营的工作也要兼了

最后的0.5指的是美工设计,一般公司都有设计,那么共用就好了

而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负责人来说,在考虑人员安排的时候,这样想,如果招来一个人,你能给他安排满满的工作,那就招,如果你不能使其工作饱和,那么这个人就不用招。

而一些阶段性的设计工作以及技术开发工作,甚至活动策划工作,可能由于专业性比较强,但是又不用一直养着这么一个人,那么可以选择阶段性的外包,或者利用资源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是大企业,并且尤其重视新媒体方面的项目,那么最好还是分工明确,因为新媒体工作确实是一个细致的活,很多可延展性,运营+文案+设计+策划+推广…

 

4、新媒体分哪些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纸媒、电视电台等)而言的新兴媒体,那么新媒体是不是就只是微博微信呢?相信新媒体从业者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么个苦恼,比如我,很多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做新媒体运营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新媒体是干啥的?我就说比如说微博微信,在上面做做推广之类的。然后就换来一声长长的”哦~”。

那我们来看一下到底哪些是新媒体,是不是只有微博微信呢?

微信

无疑是首选,现在的超级app,还是那句话,用户在哪里,你就在哪里。相信绝大多数的公司业务对象都可以在微信上找到。这点就不多说了,大家也都有共识。

单独讲下特点:CRM。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微信就是一个CRM,社交属性没法变,并且确实很方便交流沟通,所以,它的特点就是方便交流,管理自己的人脉。

微博

很多人说微博已死,我是不太同意这种极端的观点的,当然你如果写文章,标题肯定要这么写,要不然没人看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微博即使再走下坡路,上面的用户量也足够大,所以微博也是新媒体战场之一。

特点: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做一些热点传播,事件营销,以及大范围扩散的话题推广。

另外,啰嗦一句,很多人不是在问怎么找种子用户吗?其实在微博上很容易完成,因为微博上的人群标签其实比微信的标签更加明确的,并且微信不支持对用户的模糊搜索,那么怎么找呢?

举个例子,以水果为例子,我就去微博上面搜”水果”,然后你就会看到很多做水果的账号,买过水果的,爱吃水果的人,全都出来了,然后你在筛选关注,私聊,互动…

再比如,搜索”老师”,见下图

20150805092047_760

知乎

认真的问答社区,一开始以科技类、互联网类的问答比较多,现在来说覆盖面越来越广了,那么也会有你的潜在用户在上面提问或者互动,而作为创业者,你肯定是”自认为”该领域的专业解决者,那么你就可以通过你精彩的内容去吸引到精准的用户。

豆瓣

文艺范聚集地,对内容的要求更高,软文软到不行,同行都说如果要学软文就去豆瓣吧,篇篇都是软文,哈哈哈~如果是关于电影、旅游、书等方面的,或者用户需求延展出来是有个契合点的,那么这个也是可行的。

其他的陌陌、脉脉等社交app,包括辣妈帮这种细分人群聚集平台,就不一一介绍了,还有QQ、贴吧等各种论坛,总的原则还是:用户在哪里,你就出现在哪里。

顺便回顾一下推广三步骤:

1、你的用户是谁?2、你的用户在哪里?3、你怎么吸引过来?

 

5、如何学习新媒体运营

最后一个内容了,也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前些天,晚上我心血来潮煲了一碗鸡汤,可能有人已经喝过了,据说味道还不错,里面讲的就是如何成长为一个还算合格的新媒体运营人员,比如像我这一款。具体内容我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本人朋友圈,有干货也有鸡汤,吃饱喝足,哈哈。

其实核心就是,学习,总结,交流和实操。

说句大话:你们现在这个时代比我那个时代要好很多啊,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么多培训,分享可以听。我都是花钱去听一些前辈的课,买他们的资料,买书什么的就不说了。然后利用各种时间看文章,看公众号看头条,然后也在各种群里认识各种大小咖,交流也学到很多东西,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在分享,也是总结的过程。最后就是实操,将学习到的好的坏的都可以在实操的过程中进行检验,最后得到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结尾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自助者天助。

首先还是要自己足够努力,江湖上那么多大侠,即使有再好的师傅,教你再多东西,也还是要靠自己修炼内功,勤练招式,用心体悟,才能成就一代大侠。

而写了这么多文章,做了这么多次分享,包括加我的朋友也有很多,每一个主动问问题或者交流的人,我都用心在互动,能具体解决的就具体解决,不能具体解决的至少可以探讨一下思路,提供一些建议,最其次也会建议一种解决途径。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当然了,每个人的相处方式不一样,也有静静的翻看我朋友圈多日的朋友突然过来勾搭的也大有人在。

主要想强调的就是,主动才能卓越。这个时代,节奏越来越快,没有人一定记得要对谁负责,一定要帮助谁,何况萍水相逢。那么,咱就主动点呗,学到一招就会一招,想通一点是一点,反正成长的是自己,涨工资的也是打自己卡里…

所以!

主动才能卓越!

共勉之!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合并真假,关键是用户活跃度

如果不在用户体验上做改善,活跃度只会慢慢降低,更多的用户会流失或被其他垂直平台稀释掉。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入口变现上做减法,在生态开放上做加法,这才是微信应该做的。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合并的消息由来已久,不久前,关于合并的消息又尘嚣甚上。关于争论,无外乎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这是微信为净化用户体验的又一表现,另一种认为这是对开通服务号用户的一种致命打击。

且不论这是不是官方试探民情还是确有此事,先分析一下微信为什么要合并服务号和订阅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公众账号已成红海,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主要体现在:在内容上,剽窃,抄袭,侵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数已达到1000多万,而且这一数字每天还以数千的速度增长;在用户体验上,随着用户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各种订阅号、服务号、微信群、好友间的聊天消息像瀑布流一样呈现,对于有强迫症的人来说,体验糟糕透了。

20150716184301_883

第二、微信有意扶持订阅号。从为部分订阅号开放评论功能到“颁发”原创标识,从内测“打赏”到允许通过认证的政府、媒体类订阅号申请微信支付等,无不彰显微信在订阅号上的“用心良苦”。在此笔者大胆猜测一下,随着纸媒的持续走低,用户阅读习惯的移动化,以及对微信的高度依赖感,未来微信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UGC+PGC的内容输出平台。订阅号的兴起会对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围绕订阅号将会出现“内容版权+广告(广点通、内页图片)+稿酬(转载、打赏)+微电商”的系列生态演变。而反观服务号,微信并无多大举措。

20150717095400_175

 

而大家关心的不是合不合并的问题,而是合并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微信的这一做法是否明智。站在用户的角度怎么看待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合并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服务号打开率明显会降低。合并到同一入口,不管是打开率还是阅读量都会明显降低。保守估计,服务号的阅读量至少会减少三分之一。根据艾瑞《2015年微信公众号媒体价值研究报告》显示,有约47.8%的微信用户关注公众号的数量集中在6~15个。也就是说没合并之前订阅号和服务号的打开率各占50%,合并后大概占17%~7%。在没有品牌忠诚度的情况下,订阅的公众号越多,打开的几率越小。

其次,可以提升关注服务号的用户的质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区分用户忠诚度与否的有效方式。KK(凯文·凯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一千铁杆粉丝理论”,即:他认为任何一个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是那些会买你全部产品的人),只要搞定他们,你就能生存了。将这一理论延伸到企业,如果一个企业在服务号上有一万或十万的铁杆粉丝,不管合不合并对他们来讲是没有影响,决定微信服务号胜出的不是量而是质。

第三、更多的企业会开通订阅号。对于很多运营能力不强,粉丝又少的企业来说,一旦合并的话还不如去做订阅号。相对于服务号,订阅号消息推送更加灵活,接口更加开放。

 

从表面看这好像是微信功能界面上做的一次减法,是微信秉持的用户体验至上的体现,然而,在笔者看来提升用户体验并不在于合不合并,而在于内容搜索上的优化。

1、搜狗微信搜索应该推出订阅版和推荐版。打开微信的搜狗搜索,呈现出的是文章搜索,公众号搜索(主要是订阅号)热点推荐和栏目精选。用户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虽然为公众号作者添加了关注的功能,但作用并不很大。就文章搜索来看,同一篇文章会出现N篇相同的文章,没有按照公众号是否为认证号,粉丝数,阅读量多少来排名,也没有像百度搜索一样,对同题文章进行归类统计。另外,在用户参与度上,缺乏互动。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需花费很多时间。

2、微信在内框搜索上需化繁为简。如果用关键字从微信搜索框去搜信息,笔者发现,所陈列的东西太杂了。依次排列为:联系人—群聊—功能—公众号—聊天记录—收藏—朋友圈—本地生活—相关文章。微信搜索本可以成为一个类似于淘宝商品搜索的强大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此入口搜索自己想看的内容,而官方并没有把这一入口利用好,导致很少用用户不知道从这个入口去找东西。只要对这一入口进行简化,将原创公众号或阅读量,粉丝数,公信力高的可依次推荐排名。而微信搜索框也成了价值巨大的内容输出入口。

3、将订阅号和服务号区别对待。合不合并,在笔者看来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并后是否能提高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的活跃度。订阅号和服务号除了接口和群发的次数不同之外,其它功能几乎都大同小异,如果合并后,在图案,推送提醒标识上和订阅号没有一个明显的区分,那几乎没多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在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服务号上微信做得还不够。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讲,笔者个人还是倾向于合并。合并可以起到集中阅读,统一管理的好处。微信已经是一个非常臃肿的产品,如果不在用户体验上做改善,活跃度只会慢慢降低,更多的用户会流失或被其他垂直平台稀释掉。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入口变现上做减法,在生态开放上做加法,这才是微信应该做的。

 

来源:钛媒体

原作者:褚伟2012


微信顶级大咖,对内容运营有哪些实用建议?

做微信内容运营没有思路,怎么破?别看书了,微信的发展太快,几个月前还算成功的案例放在今天,很可能已经过时或者违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看一下顶尖的微信运营者在做什么,和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

有小伙伴问插坐菌:做微信内容运营没有思路,能不能推荐几本书看呢?

我的回答是:别看书了,微信的发展太快,几个月前还算成功的案例放在今天,很可能已经过时或者违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看一下顶尖的微信运营者在做什么,和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

所以,小编整理了如下选题,摘录了10位一线微信大咖的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打开思路。

文章很长,建议先收藏。

李叫兽:360营销顾问,运营公众号李叫兽

如何写一篇至少及格的微信文章?

根据公众号和知乎的特点,最关键的是:

1,创造缺口,让他们产生对答案的渴望;

具体方法:

(1)“找到违背直觉的部分”。

(2)指出别人的错误

(3)讲“起点”和“结果”引发读者对过程的疑问。

(4)讲一个成功案例,引发读者好奇——他为什么会成功?

2,顺应读者的疑问,让人一直读下去;

写完每一句话都要想一想:

这时候读者看完这句话,内心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期待下面出现的内容是什么?我将要写的下面那句话是否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如果不能,你的文章就会变的逻辑混乱、晦涩难懂……

3,制造“启发感”——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到新的解释。

魏武挥:知名博客ItTalks运营人

把媒体当目的做的,都活得苦哈哈的,把媒体当手段做的,都还活得不错。

我一向认为,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是两码子事。前者类似一个产品制造过程,而后者,是产品推销。

相对来说,我更擅长内容生产。我不是不会内容运营——怎么说当年也是做过BBS运营,做过首席运营官的,而是我一来没这个时间和精力,二来也放不下身段来。

所以我的个人品牌打造之路——除了我自己在内容生产,还需要别人帮我进行内容运营。我的方法就是给媒体写稿子——从这个角度讲,稿费相对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从来不查媒体有没有给我稿费这件事。

机构媒体都有专门的运营人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付费获取我的内容,既然付了费,就会希望最大化挖掘这篇文章的传播价值。其实公号这个领域中,我绝对算是个小号。我可以很坦诚地告诉各位,我弄到现在不过三万粉。但我的文章,真的有那么点小小的铺天盖地之势。

小马宋:暴风魔镜创意合伙人,前奥美互动助理创意总监,运营公众号中国文联

该怎样正确地运用“用自己说话的方式写作“这个方法指导自己的写作方式,并且能够在帮助自己克服消除不自信心理的同时,能够确保写出来的文章不会像是个笨蛋在夸夸其谈而已呢?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个人的黄金法则——“七步速成法”。

1.设想自己正与一个很知心的好朋友聊天。

2.把自己在陈述问题时所说的话录下来。

3. 深深吸一口气,放松,再放松,给自己几秒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用自己说话的方式写作,你会不自觉地在写作中带入你的个人观点。

4. 多使用日常生活用语写作。

5. 丢掉所有条条框框的规则包袱吧!写作不需要搞得那么复杂!

6.找个熟悉的好朋友看一下文章。

7. 把文章大声地读出来。

阑夕:虎嗅2014年度作者

如何写一篇有传播力的文章?我自己总结有3类:

一、这个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如果恰好有这么一篇文章,把他想要说的话说出来,那么他就会把它转到朋友圈来证明自己。

生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能不能代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发声、代表他们说出心里话,这决定了你文章传播的广度。

二、说出他不知道的事

有一个购物社区叫小红书,它的用户就很明显,就是居家的女性,她们时间很充裕,每天对信息获取的渴望非常大,对什么事都好奇。所以小红书做文章就设计的很精巧,比如去日本旅行,哪10个东西最值得买?又或者7个最好的美妆用品,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这类N个事物的标题很容易吸引用户阅读,同时很容易开启他们的脑洞,原来有这么一个事儿我不知道。在传统门户时代,招编辑的一个要求就是要会写10大系列的文章。比如10大最帅的动漫男主角之类的。

为什么大家刻意把这个点出来,就是因为它很能够吸引人,同时能够让你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事儿我不知道。非常精确的量,这类容易被转发到朋友圈。

三、代表一种品位

可能一个人本身品位不高,但如果一篇文章能够代表一种格调,或者能够帮助他提升品位,他很容易去转。你朋友圈肯定有这样的朋友,说白了就是很装,没事转什么葡萄酒的几种饮用方法,这代表了他向往的一种生活。

徐妍:深夜发媸运营者

“我们之所以追热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追热点”

运营第一个账号时不追热点,虽然内容由南方某数一数二的媒体集团专业记者亲自操刀,但在没有足够推广资源、几乎纯靠内容引流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每次阅读量超过300就会欢呼雀跃一阵。”

后来对开始追各种热点操作文章,发现——追热点的效果太特么好了!只要热点抓的好,内容是渣又何妨。大部分受众并不“高精尖”,他们是真的喜欢看热点。

目前徐妍在运营PPmoney这个企业自媒体,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来探讨,她认为:

1、从用户的反馈来看,追热点是值得的

在我们追热点做创意的文章大量出现后,粉丝的忠诚度、黏度得到了大幅提高,后台经常收到正向反馈,“内容很精彩,段子好好玩,求认识求勾搭”,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建立了粉丝群。

甚至有用户把PPmoney和杜蕾斯的互动营销拿来相提类比,有时候一篇10W+的热点文章做出来之后,还会被很多公司的市场部拿来作为学习案例,不少甲方拿着我们的传播案例去问他们的乙方为什么没有及时作出这种借势文案。

2、从被转载和抄袭的规模来看,追热点是值得的

PPmoney公众号并非纯原创,但几乎所有的原创内容,都会被各种公众号、企业迅速复制和抄袭。

3、从企业公号的吸粉效果来看,追热点是值得的

热点借势内容的吸粉效果各不相同,主要看品牌与内容结合是否紧密,以及引导关注的过程是否流畅,在好的时候,一篇10W+的文章可以吸粉几千,没做好的时候,一篇10w+的文章只能吸粉不过寥寥几百。

对于这些,我们也在不断反思,毕竟有时候,不是追热点带不来粉丝,而是我们的引导做的还不够机智。因此,如何巧妙的追逐热点还有待深入研究。

4、从向各大企业学习的角度来看,追热点是值得的。

举个简单例子吧,前几日刘翔宣布退赛,各大品牌48h之内迅速出击,各种创意文案层出不穷,颇像一场混战,好不痛快。

追逐热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正如知乎友人@金鹏远所言:“用时效带动实效”。这不仅是企业自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更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反应速度最直接的体现。

任牧: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

如何把品牌故事讲得有意思:我们怎么把一个很传统、无聊的故事变一种方式,让它很拧巴。因为一旦拧巴,用户可能就看不懂,一旦看不懂,他可能就会觉得你讲的很有意思。

我们推广时采用两种方式:打折和送优惠券,都很low。

传统的方式是什么?一个6块钱的早餐,我4块钱给你,同时还送你一个5块钱的代金券——可以购买当晚的晚餐。但如果这个事儿这么讲,用户会觉得无聊极了。

而我们呢?会这么告诉大家:青年菜君要做一个实验,去年股市不好,大家不知道怎么理财,那长理财我们不做,我们可以做一个超短期的理财——早上你花4块钱买一张5块钱的代金券,然后这张券你当晚就可以用,相当于8——10小时之内,你可以获得20%的投资回报。同时,我们还请你免费吃一份6块钱的早餐沙拉。

这个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很多用户会觉得,我花4块钱买一张5块钱的券,本身就白挣了1块钱,我还能免费白吃一个6块钱,包装那么好,那么不一样的早餐沙拉。效果非常好。

大家想过吗?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个很好玩的心理学原理,就是我们消费买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饭店吃饭时,送你的代金券你不用?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券是白送的,白送的从来都不值钱,所以券也没什么用。就像我们以前也海发5元代金券,大家用的概率是很低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用。

但我告诉他,这张5块钱的代金券是你早上花4块钱买的,那它被使用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早上买到券之后,当晚就跑过来使用。因为他们会觉得,如果不用这张券,早上那4块钱就白花了,他不会觉得花4块钱还吃了早餐,因为他觉得这个早餐是白送的。

所以同样一个故事,大家看到两个非常传统、老土的营销方式——打折和代金券,但效果却完全不一样,你换一种方式,把故事讲得无比拧巴,拧巴到用户听不懂时,这就变成了一个好玩儿的故事,也就有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

万达君:万达集团运营团队

给企业新媒体同行的一些建议:

第一,多做创新。

如果别人都在拼创意了,你还在只坚持以内容为王,你就死定了。内容一定为王,但是要与时俱进,没事也得玩玩H5。

第二,多学习别托大。

移动互联网发展太快了,一时不留神跟不住,就被动了。而且,这个圈子其实入门门槛并不高,似乎谁都可以嘴里跑个火车跩两句互联网思维宣称自己是新媒体,现在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学习、实践反而挺可贵。

第三,团队很关键。

新媒体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做好的事,一定是一个团队作战,所以要做好新媒体,得找到一群靠谱的人,人对了,事也就成了。

孙冠男:微信第一大号微信路况负责人,车托帮副总裁

做内容的人很容易有一种思维定式,我希望把这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态度,然后让它精美,但是在这个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这个并不重要,反而是你能一句话把这个说明白就行了,我着急看下一个。在这方面你没有特别强的优势,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个。

所以你应该把服务性质的东西做出来,放在微信上,因为服务是不可替代的,内容的可替代性太强。你看我们微信路况用的最多的是问路、查违章。用户不取关你,不是因为你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你的服务不可替代——用户在我们这里注册了一个号,每个月给他推送查违章的信息,他就不会对你取消关注。

所以大家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好大家为什么要留着你这个号。就像新榜,它的榜单独一无二而且有权威性,别人没有办法复制。

王凯:凯叔讲故事负责人,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自媒体的成长掘了自己的坟墓。越来越多的企业为自己加入了强大的媒体属性,越来越多自媒体大号的出现稀释了媒体的广告收入。

自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的威慑力,自然也打不了闷棍,指着软文活着那是饮鸩止渴。

基本可以断言,不下沉到产业的自媒体基本没有出路。凭着广告收入能够打平就算优质了。

以凯叔讲故事为例,建立社群之后,打造第一款收费产品《凯叔西游记》,1个月以来已经有100多万的收入,应该是创下了有声语言售卖价格的最高纪录。双11前一天才做准备,联系了出版社团购,一天卖了10万元。

如果不下沉,这些收成是不敢想象的。

李雪虎(吴晓波频道主编、运营总监)

第一个是热点。我们做很多话题的时候,都会尽量去靠一下热点,你去找一下最近微博上在热炒什么,和热点结合。

第二个,是知识点。容易让大家去转发、分享。

第三个,是盈利点。你让大家有好处拿,或者是有钱赚的建议。

鱼肚(杜蕾斯微博运营文案负责人)

新媒体怎么做内容营销?

一款产品要做内容营销,首先产品本身要有故事,甚至要有争议,没有故事的东西靠广告公司来赋予新的故事是不够的。

其次应该找到对的人来做新媒体,如果你了解社交媒体的用户,这样就简单了,做些标题党或者用他们的语言来说话,这就融入群体了,这也是我们团队为什么各种年龄段的人都会存在的原因。

最后我觉得就要出奇,做一些没有做过的尝试,社交媒体广告投入比较传统广告来看花费会很少,可以不停的来尝试新的手段,不要怕失败,一个战役没有响动,可以再来一波。

整理:插坐学院(ID:chazuomba)

编辑: lucky(ID:luckyloser233)


社会公益组织如何不花钱都做好品牌传播?

黄岐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毗邻广州市,是南海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素有”岐阳古道”之称。黄岐以珠江为轴线,分为海南、海北两大片,南与广州市荔湾区相连,北与白云区接壤,东与荔湾区一水之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活动活跃,有”广佛黄金走廊”的美誉。

由于近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当地政府为实现新老南海人的社区共融,支持和培育了大量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公益活动。但由于这些民间公益组织正处于发展初期,专业程度还有待提升,不少草根公益组织都会有一种错觉,就是做宣传是很高大上的事情,花不起钱,所以根本不想了。由于缺乏品牌建设以及项目宣传的意识,不少优秀的组织和项目都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有见及此,佛山市南海区政府便委托广州公益慈善书院邀请蓝龙互动传播机构的总经理劳震宇,6月28日在大沥镇嘉怡社区为南海的草根公益组织负责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传播课程。

图片1蓝龙互动总经理劳震宇讲授网络传播课程

图片3劳震宇先生解答舞蹈队队员关于网络传播的疑问

考虑到学员的文化程度较为参差,以及有的只会听普通话,有的则只会听粤语,劳震宇首次采用了普语及粤语双语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品牌建设及传播的基本概念,并加上即场的课堂练习以及点评,深入浅出地让学员迅速掌握了大量实战技巧。特别在分享如何利用微信朋友圈、微群、群发等功能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时,不少学员都纷纷表示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不花钱都可以做传播。

图片4学员即场制作项目宣传海报

劳震宇指出,品牌传播不一定要像商业机构那样花大钱做到高大上,公益组织一样可以通过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效传播方法。

图片2劳震宇先生即场为网络传播课堂练习做点评


“她经济”时代,女性才是朋友圈传播第一生产力!

大白和李健的火爆除了本身条件过硬以外,其实背后还存在一股神秘的推动力量,那就是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女!粉!丝!

如果评比近期的热点人物,那么大白和李健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两者因呆萌帅暖等特质被封为男神和男宠,火爆各大社交平台。

在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大白的呆萌和执着,随时随地出现在你身边关系照顾你,让多少女生痴心不已。

于是乎,一夜之间,每个女生都梦想着能有这么一个治愈系胖暖男。

当然,有此待遇的不止大白,还有李健。当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居然还存在一个如此完美男神的时候,李健的走红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你跟小编一样智商够高,就不难发现,大白和李健的火爆除了本身条件过硬以外,其实背后还存在一股神秘的推动力量,那就是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女!粉!丝!

她们不需装备任何武器,温柔和歇斯底里就是最大的武器。她们只求一个要一个上得了歌坛下得了厨房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有品位有格调爱老婆能卖萌的男人,只要求一段可歌可泣鬼哭狼嚎矢志不渝的爱情,只需要每年n套衣服化妆品鞋子。仅此而已。

如果你把眼光放远一点,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都是由她们所控制。这个神秘集团已经造成了各种经济和社会现象,我们一般称之为“她经济”。

“她经济”,又称女性经济学,由著名经济学家史清琪提出,所指的是在经济社会中,女性的不断独立和自主消费能力的逐步旺盛,女性正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围绕女性消费、理财等特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市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女性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增长点。

“她经济”的诞生,也许要从男女思维的差异讲起。一般来说,男女之间在思维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可能与远古时代男女分工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男性以打猎外出觅食为主,女性则主要在家进行家务活动。因此男性更为擅长处于空间等方面信息,而女性则在语言天赋上更胜一筹。另外,从日常的观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在行为上更多是情感诉求,容易偏激和感动,男性则是理性诉求;女性会更加在乎他人的评价,通过倾诉等方式消除焦虑。具体的思维差异也许可以从下图中看出:

正是由于这种天生的思维上的差异,相对而言女性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对于品牌有较大的认知和敏感度。去年12月,经济学人智库EIU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Unit) 发布的亚洲女性网购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女权力量”正在崛起——女性对家庭开支使用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购买服饰、化妆品的话语权均为88%,购买家居用品话语权85%,休闲旅游84%,母婴产品69%——毫无疑问,女性的消费市场潜力要远大于理性消费的男人们。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兴起,这种思维上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趋势则更为明显。

1、以社交属性为例,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早已被女性攻陷。据调查,美国女网民使用Facebook的占比,比男性高出整整十个百分点;女性在Facebook上的好友普遍比男性多出8%,在品牌互动上,男性一般只会点“like”,而女性除了点赞外还会附加评论,且评论中一般带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这就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且互动性较高。

另外,最近很火的pinterest、Instagram等图片社交平台基本上也是女性的天下,pinterest有超过7成的用户是女性,而现在pinterest的估值已达110亿美元,简单来讲,就是忠实的女性用户为pinterest创造了70多亿美元的价值。想想我也是醉了(; ̄ェ ̄)

其他热门社交网站也是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女性占领大多数社交平台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而国内新浪微博上各大热门账号,女性也是主要的粉丝群体。大V如鹿晗、同道大叔、姚晨、李健、陈坤等的微博都是靠女性群体撑起来的,微博最火账号鹿晗,其中95%的粉丝为女性,基本上每条微博的评论数都在20万以上,均以女性为主,让人不得不感叹这群女性巨大疯狂的社交能力。

2、再从互联网的消费平台——电商上说起,这就更是一个女性猖獗、肆意妄为的市场了。淘宝天猫号称国内最大电商平台,但是马云也承认,70%的淘宝用户为女性——成功的马云背后,站着的可是千千万万的“败家女”。而近年来不少专注于女性购物的平台也不断壮大,如唯品会、聚美优品、美丽说、蘑菇街等电商平台,基本上都是靠女性支撑起来的。

啥都不用说了,看看这些专注女性购物的电商市值和估值数据就一目了然了。

看到此番消费盛宴,作为营销人的你难道不会感到异常兴奋吗?!只要牢牢把握住“她经济”,就等于抓住了消费的入口,一个基本上由女性支撑的图片社交平台(pinterest)能达110亿美元,一个由败家女聚集的app(聚美、唯品会等)市值可达10亿甚至100亿美元,这难道还不够激动人心吗?!基于此,小编试着从新媒体运营的角度给各位营销人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顺利俘获“她”的心。

如何俘获她的心

1、提高新媒体的颜值,增加推送形式的多样性,在图片和形式上下多些功夫。女性是十分注重视觉的生物,从图片社交、美图功能APP的火爆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因此,在新媒体的运营中,内容的“颜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都要努力提高“逼格”。而这方面的“姿势”小编早已在上上周的头条讲过啦,想要更深入了解,回复“yz”或者直接查看3月14号的头条即可。

2、尝试塑造各种鲜明的完美男人形象。好男人向来不缺,但是个性鲜明的男人却一直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所谓让女性又恨又爱的“坏男人”,其实就是性格鲜明,让女性欲罢不能。狠狠抓住女性对于“坏男人”的需求,自然能让你无往不胜。不管是暖男大白也好、男神李健也好、小鲜肉鹿晗也好,甚至是贱男王祖蓝,只要你的形象能打动女性的心,让她有冲动去保护、去崇拜,就不用再为你的内容传播度发愁了。

3、从女性的角度去讲故事。从暖男、绿茶婊、心机婊、五十度灰、玛丽苏神剧、灰姑娘、以及《像大白一样去爱你》等热门现象和文章都可以发现,故事的中心叙述点永远都是女生:要么是一群女生与少数女生叫(si)板(bi)的故事,要么是女生yy自己逆袭,迎娶高富帅,到达人生巅峰的故事,要么则是所有女生对少数男生口诛笔伐的飒爽英姿,只要把握住“女性就是上帝”这个真理,把女性捧在手心里呵护,一旦她们感动得稀里哗啦,在情感上“爽”了一把,自然呼啦啦就把内容传播出来了~

4、用女性去推动男性消费。也许你会说,我的消费群体主要是男性,那这些又与我何干?小编认为,这就需要一定的思维转换,男性在社会中可不是单纯的男性,至少他是小女孩的爸爸、女生的男朋友、女性的老公,完全可以从女性角度下手俘虏男性的心。文章《李健,你抬高的不止是理工男的行情,还有衣品》一出,不少女性都疯狂转发,但是促进的却将会是男性衣着的消费市场;垂直社交网络大姨妈的兴起,虽然初始目标用户都为女性,但是作为男朋友,你难道不用关心自己女朋友的经期注意事项吗?你难道不用了解自己女朋友都需要些什么吗?抓住了这个需要,男性市场也就唾手可得了。

消息源:公众号【Social Talent】
原作者:@Astro1984


玩转另类微信红包:“广古封”创新O2O模式

2015年春节期间,当不少品牌都在用微信红包烧钱吸引粉丝的时候,蓝龙互动另辟蹊径,为羊城网策划透过真实的红包(利是)传播实现与粉丝线上线下的多方互动。

lishif

 

针对羊城网的粉丝均对广州本土文化抱有浓厚感兴趣的特点,蓝龙互动设计了一套名为“广古封”的利是封,以六个吉利、地道、有趣的粤语俚语为主题,并在利是封背面印上微信二维码,微信用户扫描后即可关注羊城网的微信,即可收听到由广州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少爷明介绍该粤语俚语的来源和典故。

微博440

 

既具有粤语文化的传统特色,又结合了移动互联网的最新科技,“广古封”的样品一经网上曝光,就大受广州的七零后、八零后欢迎,首批还未制造出来便已在网店预售一空。

不少明星、名人纷纷拿着“广古封”进行自拍向粉丝送祝福,而社交媒体上亦形成了风潮,吸引了广州乃至香港的众多粤语文化圈的媒体关注和报道。

媒体报道

由于“广古封”极具话题性,在整个春节假期前夕,通过网店和实体店的途径销售出了三十多万个,一次又一次地加印仍然供不应求,在广州迎春花市上甚至被炒出了百元一套的天价,有网友戏称:“利是封竟然都可以做成饥饿营销?”“广古封”在粉丝春节拜年期间不断被使用和传递,而利是封背面的二维码,更让羊城网的微信公众号仅仅在羊年春节期间,就增加了足足六万多个新粉丝。

扫描

随着腾讯进一步收紧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政策以及网友越来越精明,以往粗暴的吸粉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广古封”创造了一种新O2O模式,以线上推广推动线下传播,从线下传播中再次吸粉,形成了闭环,成为了今年年度微信营销的一大创新案例。

 


踢爆朋友圈微商黑幕:够胆吹,地摊货立变高大上!

我拖了个家产数十亿的富二代朋友出来聊天,要跟他聊聊我的创业项目。

我喝了口咖啡。
「土豪,我知道你不在乎赚多少钱。但是你有梦想吗?你有想过你能改变这个世界,make the world better吗?」
「…….」
「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是对未来充满无数遐想无法表达的意思吗?」
「噢对,我们是在对话,省略号是看不到的。」
看来这辈子是摆脱不了弱智的命了。

不管了,弱智也是可以有梦想的。

「来,我给你讲讲我打算怎么做。」


第一步,注册公司
要想骗到钱,噢不,赚到钱,就一定要个响亮的名字,最好是xxx国际集团。可工商局不给注册这样的名字怎么办?naive,你以为我会放弃吗?跟你说了,我们是在用互联网思维做生意。
打开淘宝,你看。
多么简单方便,XX

国际集团这样的名字,在香港没有限制。一千多块钱的事,敲敲键盘分分钟搞定。

第二步,生产产品。
公司注册好了,得生产产品啊。什么,你说要去建工厂,请工人,买原料,装机器?说你naive还不信,做事呢要动脑子,要有互联网思维。
我们再来打开淘宝。
看到了吧,凝聚人类顶尖科技的蚕丝面膜只要一元钱一片,其实一元钱的水分已经很大了,我问过,量大的话我们能把每片成本压缩到两毛左右。朋友圈面膜卖198一盒,想想就开心,我们等着被钱砸死吧。

第三步,包装产品。
为了把两毛钱一片的面膜卖到200块,包装当然要高大上。
来,我们又一次打开淘宝。
50块的包装设计,也可以很好看。

第四步,宣传推广。
产品做出来了,没人知道可不行。找人做广告太贵怎么办?naive,我们有万能的淘宝啊。
花个三四百块,可以把软文发十来个网站,然后就可以截图去骗少女们啦。你看,这是XX网报道我们的面膜的文章,这下相信我们是一家全球知名蕴含顶级科技的公司了吧。赶紧加入我们一起卖面膜,一起走向人生巅峰吧。

第五步,晒。
一大群无知少女们代理了我们的产品,但相信我,她们卖不出去的,因为脑子聪明的人不会陪我们玩儿。所以我们要教她们怎么卖。
1.准备两个手机。
“我们的面膜怎么样?”“超赞的哦,用了皮肤水灵水灵的。”“那是的哈~我们的面膜是来自韩国的高科技产品呢。”“再给我来十盒。”
截图,发朋友圈。
2.使用前后效果对比。把满是青春痘的脸贴出来,再对比上花了几天PS出来的图片。看,效果就是这么好。过了不久PS功力出神入化,到时候面膜卖不出去了还能找个美工的活儿。哎呦,不错哦。
3.网上down一大堆名牌包包、手表、豪车。这妹子靠卖面膜赚了不少钱呢。

第六步,终极大招。
如何让代理们更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的事业中呢?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规则,购买一盒市场价值198元面膜的同时,用户将成为我们的代理商,我们给予凡是通过你购买的客户(假设A),属于你的一级用户,直接享有产品23%的返利;通过A购买的客户(假设B),属于你的二级用户,直接享有产品15%的返利;通过B购买的客户(假设C),属于你的三级用户,直接享有产品12%的返利。
嗯,像这样。


「我觉得我被命运选中了,我们一起开始我们的伟大事业吧。」

「。。。。。」

「又不说话是什么意思,默认答应了么。嘿,别走啊,我们还没商量好股份怎么分呢,喂,等等。。」

 

有没有来合伙赚钱的呀,私信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