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击“红包”类恶意营销,违规者或被封号注销

那些第三方平台应用发布违规第三方页面“红包”进行恶意营销,以及个别公众号滥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消息,违规诱导用户点击假“红包”、分享抢“红包”……通通都注意了啊,你被微信盯上了!!

20160128142202_272

春节临近,微信团队接到用户举报,反映部分第三方应用发布违规第三方页面“红包”进行恶意营销,以及个别公众号滥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消息,违规诱导用户点击假“红包”、分享抢“红包”(本公告下简称“红包”)。此类行为不仅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等相关规定,也极大地损害了用户体验。

 

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将依照《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对以下行为进行整顿,也请广大微信用户注意和警惕:

一、发布虚假,含木马链接的违规类“红包”

利用送“红包”吸引用户转发,用户点击后跳转到产品促销、打折广告等页面,甚至部分假“红包”页面中暗藏木马病毒,窃取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存在盗号风险。

20160128142136_298

20160128142221_359

 

二、发布含诱导行为的“红包”或微信红包

部分公众号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合体抢红包”的方式对“红包”实施诱导分享、诱导关注等违规行为。

20160128142245_482

还有部分公众号利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消息,用户点开链接后必须先关注其公众帐号才能领取小额现金红包,实施《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所禁止的诱导行为。

20160128142246_705

20160128142318_184

20160128142319_820

 

三、抢红包外挂类软件、应用

部分外挂类软件、应用声称能帮助用户为抢到更多红包,诱导用户安装包括但不限于“红包外挂”等抢红包外挂类软件、应用。微信团队特别提醒,该等软件违反了《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等协议规则的规定,对用户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造成了极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微信软件的用户体验,我们劝吁广大用户务必警惕此类应用,合法合规使用微信软件。

20160128143307_957

我们再次重申:微信公众平台对发布违规“红包”及违规使用企业付款功能等相关违规行为,以及对任何影响用户体验的行为将坚决依照法律规定、协议规则的规定进行处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警告、删除部分或全部关注用户、限制或禁止使用部分或全部功能、帐号封禁直至注销的处罚,对情节严重者还将拒绝再向该主体提供服务。同时,微信团队保留追究此类服务追究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信办严查微信标题党图片党,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起标题了!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发文痛斥社交平台标题党和图片党现象,即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浏览率,刻意选取与内容无关但是博人眼球的标题与图片,这种现象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尤其泛滥。

 

前不久,我被一条自带“标题党”技能的文章惊醒了。国家网信办刊发题为《“标题党”“图片党”该收手了》的文章,痛斥目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泛滥的标题党、图片党现象。吓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起标题和配图了。

20151009174032_24

该文先是肯定了一个好标题的重要性,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生了碎片化阅读,导致移动端的内容制作和包装要求更加短小精悍、标题精彩,“一个精彩的好标题往往会成为决定一条微信或微博转发量多少的关键因素”。

但是随即话锋一转,网信办指责目前一些媒体、自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浏览量,利用读者的猎奇心理在起标题上“挂羊头卖狗肉”,尤其对微信公众号中泛滥的标题党、图片党着重加强了批评力度,此处摘录几段:

为了使平淡无奇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网民关注,片面追求标题的精彩,很多媒体从业者忽视甚至无视标题与内容的贴切关系,成为标题党的一员。

随着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遍应用,一种新的群体又应运而生,即用一些极具吸引力但与文章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作为微信文章的标题图片,以获取关注提高浏览量,这个群体目前被戏称为“图片党”。

纵观目前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所传播的一些信息,文不对题、低俗暴力、夸张惊悚、故弄玄虚以及无底线的悬疑已经成为某些传播者制作标题的几大法宝。这表面看似夸大、调侃或无厘头的手法,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微博、微信通过吸引粉丝、提高流量以及高频率的转发,换取的是商家的青睐和数额不菲的广告收入。

20151009174135_526

以上这样的标题太容易让人产生不必要的额外联想了,显然是赤裸裸的标题党

为了增强说服力,网信办的编辑还拿着福建一男子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中发表“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为例举证,所谓的“一家34口灭门惨案”其实指的是老鼠,这种标题党实在可恶:

2015年1月10日,福建漳州26岁青年吴海雄在他经营的微信公众号“石狮民生事”上发布信息“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转疯了!”称福建石狮一家34口被残忍杀害,其中一名有孕在身,并指称犯罪嫌疑人逃往北流方向,警方正在进行调查。而文章结尾处附上的却是一张34只死老鼠的图片。该条微信随即被疯狂转发引爆朋友圈。7天后,吴海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石狮市公安局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网信办还从微信公众号里拎出来几个典型的标题党、图片党:

20151009174202_607

网信办这次之所以拿微信、微博的标题党开刀,显然是有备而来,同时也有指责微信、微博监管不力之意:

“针对微博、微信中存在的造谣传谣、散布淫秽色情内容等问题,几大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商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的规定条款。同时,这些公众平台发布了规范运营公告、建立辟谣中心,并适时更新对于违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处罚结果。但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管理措施中,还没有涉及微博、微信标题及标题图的管理措施。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现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鱼龙混杂,其背后运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无疑也为不良标题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

网信办最后奋声疾呼:“标题党、图片党们如继续不顾公共秩序、道德良知肆意发挥,一旦突破法律底线,恐怕悔之晚矣!”

有网友评论道:“我大概分析了一下痛恨标题党人的心态:哇塞,这个标题这么劲爆,里面的内容肯定很好看。点进一看,原来里面的内容特别正经,于是就恼怒了,我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于是怒骂标题党。另外,‘我们都是共产主义主义接班人’算不算标题党?”

不说微博就说微信,谁的微信里没有关注几十个微信公众号呢?有些公众号名字起得就挺“标题党”的,何况是公众号里的文章标题。

的确,当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标题会忍不住点进去一窥究竟,甚至对能起如此有趣的标题的人的脑洞由衷由衷的佩服,以至我也曾被标题党骗过好多次。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儿的时候,我赶紧搜了一下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的相关文章的标题……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马化腾你管管。

 

VIA:虎嗅网 作者:假装FBI


手把手教你做微信运营,九个心得帮你留住用户

微信红利期过后,如何实现快速增粉并留住用户,是摆在所有运营者面前的难题。有求必有应。前《GQ》副主编、微信公号“世相”的主人张伟来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留住用户、增加用户粘性。

消息源:峰瑞资本(freesvc)

张伟曾供职于顶级时尚男刊《GQ》,目前刚刚离职创业。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微信公众号 “世相” 的主人。作为一个专注于分享长文的个人号,世相订阅用户近 50 万,几乎每篇文章都超过了100000+的阅读数。近日,他分享了自己运营强粘性公号的九条具体心得。

 

反复触碰高频生活方式和高频情感

高频情感,即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这几天,很多人在转《GQ》主编王锋为九月刊写的卷首语,其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世事尽管复杂,本质却很简单,在描摹这个世界的万千词语中,真正有绝对和终极意义的词汇不过十来个:比如情感,比如爱和自由,还有善良、物质、身体、死亡……当然也包括宇宙和原子。所有的世事纷扰、物理存在,都可以在这十几个词汇中找到归宿,这 10 个词语既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源头,也是一切悬念的谜底,它们占据着我们生命的‘最后两页’。”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一个精神性的产品,比如豆瓣、世相、nice,还是一个物质属性的产品,比如小红书、石榴婆报告,都应该反复触碰高频的场景。

精神场景包括爱恨、情感困惑、生活痛苦、分别、悲伤、死亡。物质场景包括约会、逛街、工作、饭局。一个卖化妆品的消费社区,或一个写心灵鸡汤的微信公号,都应该不断地打击或抚慰与这些场景相关的情绪。

这类基本的情感或高频情感,是长期的、贯穿日常生活的、反复出现的。世相里讲述人生挣扎或是如何学习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文章,哪怕过去一年,也还是每天都在后台被用户调用、询问。如果在这些场景中植入了自己,它就会不断被记起,不断被需要,也更可能让用户产生 “你是我的人生陪伴品” 这样的效果。

很多人会问,这如何做到呢?

其实很简单,每个话题都能找到与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点,只是看你有没有用一句话点破。我曾经给无数人修改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经常只是增加一个 “外套”,内容不变,表述不变,但在文章中加上一句与爱恨情仇相关的线索性的话,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0150925145240_699
每个话题都能找到与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点

 

制造 “有用” 的幻觉

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转发一些文章,标题诸如 “怎样不痛苦”、“怎样不焦虑”、“怎样显得自己腿细”……你去看转发这些文章的人,此后仍然经常苦恼、焦虑,腿也不显得细。

如果能解决高频的情感困惑或日常生活需要,就更容易让人觉得有用。此外,有用并不只有 “指南” 的形式,而是帮助解决困惑,起码让用户觉得可以解决。事实上,情感困惑或者变漂亮,这两件事都是无法解决的,也很难评估解决效果的。更多时候,人们需要被告知 “你可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 “有用” 的幻觉。

 

发掘易传播的口号

关明生在《关乎天下》里讲过一个例子。2001 年,他去阿里巴巴做总裁,马云当时也喜欢对员工讲话,但长篇大论。他的建议是,每次讲话内容要总结成两句话,反复说,反复说。最后,据书里讲,这个方式是有效的。

这里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有口号,二要反复提。这个口号不要太书面语,最好在两个人聊天时可以被自然地使用,能成为网络流行语就更好了。

20150925145255_143
内容要为用户带来“有用”的错觉。

 

强调身份认同感

一个普遍共识是,小众的文化、圈子、产品更有粘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做小众产品。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小众的高粘性来自 “群体身份感”,就是一种 “只有我是,你却不是” 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得比较容易,不用赚大钱,不用花大力气,只要喜欢某件事物就可以获得,所以很多人需要。“我是读世相的人” 对某些读者来说,真的成了一种优越感的来源,我也会偶尔强调下这种身份感,比如会说 “你既然读世相,那么你是一个在意审美的人”。

有一种方式最近被用烂了,就是取一个用户集体昵称,最早可能来自超女的 “玉米”,但它确实是有用的。鹿晗的粉丝在微博名字里几乎都带一个 “鹿” 字,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一些方式,比如发标牌,罗辑思维的会员制,甚至分级会员,也是这样的例子。建立用户的层次感,其实是将身份感细分,让一部分人有更强的身份感,另一部分人有一定的身份感。

用户一旦获取身份感,粘性是很可怕的。我喜欢看日本动画片《银魂》,里面有个女歌手叫阿通,她的粉丝们统一着装、统一动作,房间贴满海报。这就叫高粘性,一个产品可能做不到,但可以靠近。

当用户数还不够多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机利用这个临时的 “小众” 阶段,拼命强调身份感和独特感。以后,这些人会成为你东征的 “十字军”。

20150925145311_150
只有用户画像清晰,才能击中目标用户。

 

赋予用户使命感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逻辑,比如,不能是 “我们要占领宇宙”,但在这基础上又不能太不容易实现。不该是“我们要让自己变漂亮”,而应该是,“我们是这个社会变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世相的使命感,这句话在一定范围内还挺有名的,“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过去三个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问我:现在看,咱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吗?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会有一种 “未完成” 的责任感,并且觉得一件大事与自己真的有关,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简单的事,比如读一下世相,比如买一部锤子手机,就参与了这件大事。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逻辑,要尽可能宏大和理想主义,又不能是 “我们要占领宇宙” 这种,而应该是“我们是这个社会变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世相的使命感——“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这在一定范围内还挺有名的。过去三个月里,数不清有多少人问我:现在看,咱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吗?

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会有一种“未完成”的责任感,并且觉得一件大事与自己真的有关,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简单的事,比如读一下世相,买一部锤子手机,就参与了这件大事。

 

明确用户分类

大致上我把用户是分为两类。一类是 A 类基础用户,你要指着他们提高阅读数,卖东西给他们,这类人最多。另一类 B 类是重要用户,顶端用户,你要靠他们提高影响力,引导产品气氛,确定产品地位,分享专业知识或生产优质内容。一个比较冷酷的方法是,公开对 A 类用户示好,私下对 B 类用户好。私下对 B 类用户好,容易理解,尽可能地一对一沟通,讨好他们,给他们回报,跟他们吃饭喝咖啡交朋友。但 A 类用户,大多数用户,虽然应该尽量对他们好,给他们提供好内容,给他们提供折扣,提供购买便利,提供交友渠道,但这种好总归是有限的,因为你不可能挨个请他们喝咖啡。所以,更多时候,你只能口头上表示对他们好,有多么在意、爱护他们,为解决他们的痛苦流了多少汗,做了什么牺牲。你甚至可以在这么做的时候,有意让 A 类用户觉得,你对 B 类用户没有这么好,以增强他们的快乐。不用担心 B 类用户会不高兴,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实更多,不会感到被伤害。

20150925145332_350
给予顶端用户特殊关怀,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社区。

 

构建共同敌人,进行利益捆绑

和用户一起构建共同的敌人,将利益捆绑起来是增加用户粘性,非常有效的做法。利用了这一点的产品功能有很多,比如 “吐槽”。吐槽是我见过的最有粘性的互联网行为之一,吐槽让人上瘾,让人反复参与,让人乐于传播到其它地方。还有那些以 “反鸡汤” 为口号的公众号,经常都有很高的用户忠诚度。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细说了。

 

正确包装获利行为

很有趣,我发现正确包装之后,宣称自己获利的行为反而能增强用户粘性,这一点我开始也不能理解。但例子很多,比如顾爷、天才小熊猫都是发软文赚钱。最后变成了用户非常高兴,不读软文不开心。我猜原因可能是,过去人们总是反感利用用户赚钱的人,时间久了,对这种观点有逆反心理的用户开始成长。逆反者喜欢传播自己的观点,因此利用用户赚钱成了一种口头上高尚的事。这个包装过程比较细致,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之是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则。不要扭捏,要大方,要从一开始就残酷对待反对自己赚钱的用户,要夸用户帮自己赚了钱,注意,是夸,不是感谢,这两种语态会导致受众微妙的心理区别。

 

有的产品是有教主的,比如一个现代偶像,或者某些产品创始人。有的产品没有教主,但产品本身也可以努力表现出某种清晰人格。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这是很难有教科书式的做法的。我总结了一些已有的做法列在下面,仅供参考:

- 要树立敌人,常常战斗。

- 对信徒不要一味宠溺,要爱恨交织,批评和维护交错使用。

- 要掌握严肃与撒娇交替使用的技巧,也就是说,有时候你要足够强大,让人依赖,偶尔可以脆弱一下,卖萌,示弱。

- 了解一对一交流的重要性,每一个被一对一交流过的用户,都容易成为一辈子的忠实用户。

 

原作者:邓璟


微信刀下多亡魂,这些封杀你都知道吗

微信的火热,迅速带动微信公众平台崛起,众多账号的运营者和企业营销决策者都在想着借微信公众平台大展拳脚。假若错过了微博红利,更要赶上微信红利。只是,微信突然收紧政策,推出各种限制政策,不知多少亡魂惨死微信刀下。

wechat-620x337

曾经倒下的,还有谁?

要说被微信封杀的各路品牌其实也不会太寂寞,品牌云集,惨死的大佬也不会太少,不如咱也随意盘点一二。

因为亡魂太多,涉及品牌及类别较多,不能一一盘点,笔者在此选取几个代表出来便好。

1、Uber

3月16日,Uber公司官方账号开始“被”消失,随后几个月中,腾讯宣布禁止或冻结微信平台的所有Uber官方帐号。微信官方随后表示,“uber”关键词被禁是由“系统抖动”所致。对此,Uber官方回应称,亲爱的微信,你已经抖了3个多月了。

2、支付宝

支付宝应该算是被封的比较早的一批,并且是多角度无死角封杀,一度上演阿里技术与腾讯技术的斗智斗勇。

各位可还记得羊年春节期间支付宝红包吗?支付宝红包推出微信接口,不足一天即被微信封杀,此后支付宝与微信几度缠绵,这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吧。

针对支付宝被封,腾讯表示,阿里系接入微信支付再谈。。。

3、淘宝、天猫

微信表示,对于淘宝、天猫的一切行为,微信将坚持予以一切封杀。。。

情况同上。

4、虾米音乐

虾米被封,曾一度闹的沸沸扬扬,浅看虾米和微信没有太大关联,众人表示有点看不懂,同时也有许多用户为虾米叫屈,毕竟虾米做的还是不错的。

5、公众账号

自微信出台相关政策后,已有数不尽的公众账号被随意封杀,并且死不见尸,微信的地盘,封杀是不需要规则的。

6、一切集赞营销

早前,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众号内出现各种集赞、分享营销活动,对此,微信表示统统一刀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7、各种H5游戏

曾几何时,H5小游戏一度刷爆朋友圈,神经猫等H5小游戏曾在朋友圈有过一夜辉煌。不过,微信很快就着手封杀各路H5小游戏,并且不需要具体理由。

被封杀的为什么是他们?

本质来讲,微信封杀其他品牌都算是商业竞争行为。从前面微信封杀的对象来看,此点倒也是可以理解。早期,阿里应该算是重点封杀对象,毕竟体量相当,况且支付宝钱包威慑力太大,必须要想尽办法搞死它。

不过,随着微信的封杀政策持续收紧,笔者觉得微信封杀越来越任性,最大的隐患还是微信的封杀政策不透明,类别也是各式各样。

咱还是接着上文讲,说说这些个家伙都是怎么死的吧。

先说说Uber,大家都知道Uber在全球范围之内发展的太快了,他们那套系统可真是好用。这就不行了,腾讯旗下有滴滴啊,还是先干死你吧,给滴滴让个路。另外,Uber之前,快的也是被封杀的对象。

再说说阿里系吧,支付宝钱包、淘宝、天猫,还有小弟虾米,一锅全端,可谓是全线封杀。支付宝钱包自是不必说的,绝对是重点打击对象,淘宝、天猫则是京东重点竞争对手啊,也得封杀。最后小弟虾米,怎么说呢,按体量来讲,虾米和QQ音乐差得远了,完全不在一个level,难道是因为虾米身上流着阿里的血脉?

要说竞争对手相互封杀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微信这般规模大面积封杀平台账号、APP内内容的倒是比较少见。因为巨大商业利益,封杀对手算是可以理解,但是无厘头封杀平台内相关用户,就是有点让人不好理解。

譬如,任何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到现在都很有可能会被微信随意封杀的,被封杀的理由可能会有很多,可能压根就不会有理由。笔者记得,封杀的相关政策里好像有一条,叫“被封者,不得申诉。”也就是说,死了就好好躺着,别咋咋呼呼的。

难道是因为,微信觉得朋友圈“集赞”营销效果太好,抢了微信风头?亦或是微信需要封杀微信内各种营销活动,让企业只能参加微信官方体系的营销活动或广点通广告?

还有谁,你看不到的封杀。

有一些封杀,是我们能看到的,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封杀是我们看不到的。近日,高德地图上线一款H5小游戏,这款用于抽奖活动的H5,上线不久后就被封杀。虽说是封杀但又不是直接给封死,而只是不能分享到朋友圈,或发生隐形分享。隐形分享是说你以为自己分享到朋友圈,但实际你的好友在朋友圈内看不到你这条分享,只有你自己可见。因为没有明显的禁止分享提示,分享者几乎在全无感知下,以为自己“成功”分享了。经过测试,还发现此次朋友圈H5小游戏是能单对单发送给微信好友。只封朋友圈分享,点对点分享不受影响,用户感知极弱,封杀越玩越高级。

以笔者经验来讲,大概是因为H5活动奖励太任性,16辆smart任意开回家,参与用户太火爆,大概这也是被封的主要原因。毕竟,微信可能不太想一个企业单独开展影响力太大的营销活动。这不会是个例,笔者也经历过类似事件,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只有自己能看到。而这些,很多其他企业都是不知道的。

这样的隐形封杀对企业影响大吗?笔者认为隐形封杀比直接封杀的杀伤力更大,直接封死,企业无非就是不做,也就及时止损,但是隐形封杀带来的是,企业费劲巴拉大搞特搞,结果实际却没有结果,浪费人力、财力,痛哉。

尽管企业很悲愤,但是没有企业会真的抛弃微信,强大的用户规模,诱惑力太强,这也就造就微信的强势地位。微信不停封杀,企业难道就不要做营销活动了吗?

尽管微信不太友好,但企业时刻要记住的,企业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追求与微信的对抗,而是最终完成营销活动。此前,企业相关产品或小游戏被封后,总会开展相关公关工作,或直接产品对抗,或煽动用户情绪,但是笔者想说的是这样做,对自家企业真的会带来最好的结果吗?

反过来讲,微信固守自家商业需求之外,还是应该给企业留点活动空间,或许微信后续能摸索出更好的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而达到共赢的目的。微信虽好,可不要强奸用户哦。

Via:喻拓yutuoorg


朋友圈广告全面开放,我们一秒变广告圈中人

在微商、代购的侵袭下,朋友圈早已广告满天!钱都入了别人口袋,腾讯怎能忍?微信正式上线朋友圈广告官网,中小企业都可申请。以后咱们可都是“广告圈”的人了。要是别人再问你混哪条道的,你就说你混广告圈的!!!

20150824155641_799

8月20日,正当大家你侬我侬谈情说爱享受七夕的浪漫时,微信也不愿一个人过七夕了,正式上线朋友圈广告官方网站,开启“勾搭”广告主之旅。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只要你愿(you)意(qian),就可以自己通过官网自主申请了。

从今年1月21日开放朋友圈广告试运营之后,我们就陆陆续续收到很多广告。300万的广告投放费用,所以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宝马、vivo、保时捷、可口可乐这些财大气粗的大品牌。朋友圈广告官网开启之后,我们的朋友圈将沦为真正的“广告圈”。没有一点点防备,从此我们都是“广告圈”中人!而腾讯将会收钱收到手软!(小编也不想这么俗,可这的确是事实)

关于申请

广告主需填申请表,通过后,广告自动上线

广告主需要填一份《微信朋友圈广告合作申请表》并写好公司名称、推广品牌与内容、计划投放金额、计划投放时间等内容,广告方案根据各个广告主的预算而不同。提交合作申请表后,申请公众号、认证并成为广告主。方案审核成功后,朋友圈广告将按时自动上线。广告投放过程中,广告主可以跟踪广告的状态以及一些关键数据。内容创作方面,广告创意、广告素材、投放成本等因素也可实现个性化定制选择。但该网上并没有详细给出广告费用标价。

关于收费

用户看一次广告,微信收费1毛

腾讯公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朋友圈广告全面开放后,将接收中小企业投放广告,同时还可以限定投放区域、性别等服务。收费方式从原来300万广告费用变成了CPM(每千人成本)的方式售卖。举个例子:朋友圈广告若定向投放重庆地区(属于35个重点城市之一),每千次曝光价格为100元。换算下来,用户每看一次朋友圈广告,微信向广告主收费为0.1元。如果广告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定向推送广告,价格还会有不同变化。

14张PPT展示朋友圈广告细节

20150824154602_913

20150824154603_924

20150824154603_57

20150824154604_796

20150824154604_166

20150824154605_312

20150824154606_973

20150824154607_241

20150824154609_593

20150824154617_873

20150824154632_926

20150824154633_906

20150824154634_375

20150824154634_296

从一开始的惊喜到后来的习惯,朋友圈每次出现广告都能引来一众的赞!广告创意有木有,一看就明白!好歹以前门槛高,投了钱大品牌创意不能少。门槛一旦拉低,这……小编不敢往下想。只想哭着对天空说,“那都不是事儿”。因为我已不看朋友圈很多年……

只是小编隐约似乎见到了当年的微博的影子,也许是我想多了!想想以前段子手、大V广告遍天下的时候,微博推出了自己的信息流广告,势必夺回广告市场的话语权。此次微信朋友圈广告全面上线,腾讯貌似也有夺回被微商、代购等侵占的朋友圈广告领土的决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卧榻之下,岂能容他人酣睡!


微信“原创”,大家对你趋之若鹜,你为何偏要伤我入骨

微信公众平台从开发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革新,特别是今年1月推出的“原创”功能,可以算作是微信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是这个重要的功能,却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地伤害着众多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位运营者都不会陌生的,这个平台从开发到现在,确实是在不断革新发展的,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原创”这一功能,它保护了许多人的权益,却也有时不时的伤害了许多人。

 

“原创”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2015年1月22日,那是一个冬天,你出了原创功能,大家都很开心。

“原创者可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的“素材管理”处进入“图文消息”编辑,点击“申请原创声明”。并填写提交原创声明的信息。申请原创声明的文章在群发成功后,原创声明系统会对其进行智能比对,系统比对需要一定时间(半小时以内),比对通过后,系统会自动对文章添加“原创”标识。”

20150810155122_850 (1)


20150810155122_850

然而,悲伤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你~

Q:是否所有公众帐号的文章都能进行原创声明?

A:不是,原创声明功能目前处于公测期,暂时面向微信认证的媒体类型的公众帐号公测。未来,我们会根据平台的运营情况不断优化。希望在原创声明功能上线之后,广大原创作者能积极地对自己的原创内容进行原创声明,获取保护。

好吧,这次原谅你了,刚开始嘛,还没完善好是可以理解的,暂时不能享受原创功能,也就不怪你了。

然而!

终究是大家太年轻啊,想法太简单!

20150810160017_510

 

原创,我是如此的需要你

这一功能上线的意义,就是为了“维护作者权益,鼓励优质内容产生”,那么没能受邀开通这一功能的微信公众号,就不能被保护了吗?!

很多微信的小编时常会出一些自己的原创的,虽然不见得非常优秀,但好歹也是辛苦码出来的呀!文章末尾他们也会“大红色”的标出转载要求,怎么就还是会有公众号选择性的忽视了这么鲜红的一段呢!

他们也尝试过维护自己的权益,去跟转载了却没有标明来源或信息不全的公众号交涉一番,实在过分的也“举报”过,但是,然并卵啊!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后来也唯有放弃,转去吧转去吧,没有“原创”功能的公众号像根草啊!

20150810160351_601

 

原创,你不是真正的爱我!

就微信原创功能,下面列举了四家运营公众号的小编的真实例子,让大家明白,这个让每个原创公众号小编身心疲惫的地方,以及那些不得不说的悲伤故事。

1.公众号M君的故事:已获授权转载仍被举报

20150810155810_629

那还是初夏的时候,M君家的小伙伴看见一篇不错的文章,来源于某有“原创”的公众号,恰好,该公众号的运营者也就是作者,是M君家的长期可转载作者,于是,M君家的小编就愉悦的转载了,结果,不幸发生了——微信说M君抄袭!微信说M君抄袭!微信竟然说M君抄袭!绝对是欲加之罪啊,小编明明在文章里面还写明了转载申明、来源和作者呢!

悲愤交加的M君,选择了申诉!结果,两分钟后,申诉被驳回了!那一刻,M君的内心是冰凉冰凉冰凉的!M君就想知道为什么啊为什么!!

2.公众号X君的故事:微信客服永远无回复

X君在某天,突然发现自家的微信公众号出了些奇怪的问题,那一刻,X君是多么的希望微信能够像电商一样的,随时跳出个客服啊!然而,好像依旧是X君想多了。无奈之际,X君只能去微信团队的微博上私信了投诉了。

20150810155839_242

 

然后,从未有人回复过……最后还是靠X君家万能的技术哥哥们才搞定哒!

微信,你为何只管售货不管售后呢?投诉315有用不?

3.公众号H君的故事:辛苦排版永远被替换

近来,微信关于“原创”功能的应用,又革新了,然而,H君却更加的看不懂了。

“原创作者对文章进行原创声明时,可以选择该篇文章允许转载或禁止转载。设置为允许转载的文章在群发后,其他公众号转载时无法修改原文章内容及排版等,系统自动为转载文章注明出处,且将默认所有公众号获得了作者的转载授权。所有依据本功能转载的文章,原创作者再行投诉转载者抄袭侵权将不被支持。”

20150810155926_267

 

原谅H君此刻好奇宝宝的状态:会有作者好不容易写了篇不错的文章却禁止转载的吗?选了允许转载,大家就都默认获得了转载权,那咱转载之前还要询问原作者干嘛?作者写了文章,还不能选择允许谁转载了?……

想问的太多,能够知道的太少!

悲伤的是,每当H君千辛万苦的排版好,愉悦的发出来后,却发现,所有的努力都不见了——自动换为原公众号的排版,还时不时的莫名其妙被可以媲美“朝阳区群众”的“相关网友”举报,这日子,真是没法活了!

4.公众号S君:谁有“原创”功能,文章就是谁的

S君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八阿哥”!

当没有“原创”功能的原公众号A发出原创文章后,有此功能的公众号B觉得文章还不错,愉悦的转了,于是,C看见的就会是——此文章是B原创……

这样的情况S君碰见过好几次,要么不知情的被A发现瞬间举报,要么从A得到授权发出后又变成B的,结果是,又不知道被哪位群众举报!

S君:我怎么知道这文章究竟是谁的啊!

这日子,还让不让人活啦活啊!!

20150810160516_393

微信的原创功能上线的本意是极好的,可是,没有被微信邀请的M、X、H、S以及众多公众号,实在是对微信原创又爱又恨,微信原创啊,我该如何面对你!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合并真假,关键是用户活跃度

如果不在用户体验上做改善,活跃度只会慢慢降低,更多的用户会流失或被其他垂直平台稀释掉。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入口变现上做减法,在生态开放上做加法,这才是微信应该做的。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合并的消息由来已久,不久前,关于合并的消息又尘嚣甚上。关于争论,无外乎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这是微信为净化用户体验的又一表现,另一种认为这是对开通服务号用户的一种致命打击。

且不论这是不是官方试探民情还是确有此事,先分析一下微信为什么要合并服务号和订阅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公众账号已成红海,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主要体现在:在内容上,剽窃,抄袭,侵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数已达到1000多万,而且这一数字每天还以数千的速度增长;在用户体验上,随着用户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各种订阅号、服务号、微信群、好友间的聊天消息像瀑布流一样呈现,对于有强迫症的人来说,体验糟糕透了。

20150716184301_883

第二、微信有意扶持订阅号。从为部分订阅号开放评论功能到“颁发”原创标识,从内测“打赏”到允许通过认证的政府、媒体类订阅号申请微信支付等,无不彰显微信在订阅号上的“用心良苦”。在此笔者大胆猜测一下,随着纸媒的持续走低,用户阅读习惯的移动化,以及对微信的高度依赖感,未来微信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UGC+PGC的内容输出平台。订阅号的兴起会对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围绕订阅号将会出现“内容版权+广告(广点通、内页图片)+稿酬(转载、打赏)+微电商”的系列生态演变。而反观服务号,微信并无多大举措。

20150717095400_175

 

而大家关心的不是合不合并的问题,而是合并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微信的这一做法是否明智。站在用户的角度怎么看待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合并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服务号打开率明显会降低。合并到同一入口,不管是打开率还是阅读量都会明显降低。保守估计,服务号的阅读量至少会减少三分之一。根据艾瑞《2015年微信公众号媒体价值研究报告》显示,有约47.8%的微信用户关注公众号的数量集中在6~15个。也就是说没合并之前订阅号和服务号的打开率各占50%,合并后大概占17%~7%。在没有品牌忠诚度的情况下,订阅的公众号越多,打开的几率越小。

其次,可以提升关注服务号的用户的质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区分用户忠诚度与否的有效方式。KK(凯文·凯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一千铁杆粉丝理论”,即:他认为任何一个从事创作或艺术工作的人,只要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是那些会买你全部产品的人),只要搞定他们,你就能生存了。将这一理论延伸到企业,如果一个企业在服务号上有一万或十万的铁杆粉丝,不管合不合并对他们来讲是没有影响,决定微信服务号胜出的不是量而是质。

第三、更多的企业会开通订阅号。对于很多运营能力不强,粉丝又少的企业来说,一旦合并的话还不如去做订阅号。相对于服务号,订阅号消息推送更加灵活,接口更加开放。

 

从表面看这好像是微信功能界面上做的一次减法,是微信秉持的用户体验至上的体现,然而,在笔者看来提升用户体验并不在于合不合并,而在于内容搜索上的优化。

1、搜狗微信搜索应该推出订阅版和推荐版。打开微信的搜狗搜索,呈现出的是文章搜索,公众号搜索(主要是订阅号)热点推荐和栏目精选。用户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虽然为公众号作者添加了关注的功能,但作用并不很大。就文章搜索来看,同一篇文章会出现N篇相同的文章,没有按照公众号是否为认证号,粉丝数,阅读量多少来排名,也没有像百度搜索一样,对同题文章进行归类统计。另外,在用户参与度上,缺乏互动。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需花费很多时间。

2、微信在内框搜索上需化繁为简。如果用关键字从微信搜索框去搜信息,笔者发现,所陈列的东西太杂了。依次排列为:联系人—群聊—功能—公众号—聊天记录—收藏—朋友圈—本地生活—相关文章。微信搜索本可以成为一个类似于淘宝商品搜索的强大入口。用户可以通过此入口搜索自己想看的内容,而官方并没有把这一入口利用好,导致很少用用户不知道从这个入口去找东西。只要对这一入口进行简化,将原创公众号或阅读量,粉丝数,公信力高的可依次推荐排名。而微信搜索框也成了价值巨大的内容输出入口。

3、将订阅号和服务号区别对待。合不合并,在笔者看来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并后是否能提高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的活跃度。订阅号和服务号除了接口和群发的次数不同之外,其它功能几乎都大同小异,如果合并后,在图案,推送提醒标识上和订阅号没有一个明显的区分,那几乎没多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在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服务号上微信做得还不够。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讲,笔者个人还是倾向于合并。合并可以起到集中阅读,统一管理的好处。微信已经是一个非常臃肿的产品,如果不在用户体验上做改善,活跃度只会慢慢降低,更多的用户会流失或被其他垂直平台稀释掉。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入口变现上做减法,在生态开放上做加法,这才是微信应该做的。

 

来源:钛媒体

原作者:褚伟2012


微信&京东的“购物圈”,能带来哪些价值和影响?

不久前,一则微信将推出“购物圈”的小道消息在业界散播开来。几天后相关人士出来辟谣说上线“购物圈”确有此事。这次幕后推动者不是微信,而是京东的“微信手Q事业部”,该相关人士表示,购物圈并不会替代现有的微信购物入口。这也意味着传言中“购物圈将与朋友圈有并列入口”的说法被打破。

 

喜上眉梢的商家们刚开始以为“购物圈”系微信官方所为,会和朋友圈并列,以后发链接再也不担心被屏蔽了,出乎意料的是微信只是给京东开了先河。这让很多商家有些失落。“购物圈”到底有什么价值和影响?虽然知情人士并未透露具体细节,但笔者揣测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价值。

 

首先,激活用户的参与感。京东“嫁入”腾讯后,在微信购物入口上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在外人看来京东的移动电商布局除了自身的App外,就是依靠微信的超级流量入口将商品直接搬上去(当然目前很多大牌电商转向移动端都是这么干的)。然而对于微信来说这一做法明显行不通,在用户眼里,微信的第一属性依旧是社交,不是电商。高流量不等于高转化。

 

京东推出“购物圈”一方面可以提高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他们的分享诉求,激活用户的参与感,促进多频次消费。如果用户在“购物”里买了某样东西觉得还不错,自然乐意分享给其它的好友,倘若这时分享不仅能得到大家的赞美,还能赢得佣金,那么“购物圈”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了。

 

其次,用多维社群驱动单向社交。“多维社群”指的是当A用户和B用户买了同一件商品或A用户买了某商品分享到“购物圈”引来B用户的购买,这时大家就会由某件产品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而分享的该用户可能就会变成达人,利用自己的好友关系促成达人经济。这比在朋友圈刷屏和一对一跟半生不熟的人沟通效果好很多,社群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用户的黏性高,彼此之间没有介怀,很快能达成交易。

 

如果“购物圈”和“朋友圈”的场所能转化成购物场景,那么电商的未来无法想象,这就相当于帮品牌建立了另一个强大的营销渠道。

 

再次,微信重建电商生态,着手规范市场。自去年Twitter和Facebook先后引入了“购买”按钮以来,今年3月Facebook 又收购了电商搜索引擎TheFind ,以加强社交网络广告,拓展 Facebook 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域。微信紧跟其后,先是引入Feed广告,随后试水“购物圈”。

 

一直以来,京东的“购物”入口都是进的人多买的人少,而重建后的“购物圈”除了可以将首次购物的用户沉淀下来之外,还可以起到引导用户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暴力刷屏的朋友圈微商们,在微信第三方最大的服务商微盟CEO孙涛勇看来,微信官方虽然没出购物圈,但却首度开放了关系链,这表明微信生态开始关注移动社交电商,开始重视微商,京东试水之后,相信关系链将会向所有开发者开放,而微信的定位还是做生态的承载者,一切交由第三方来做。如果后期关系链向所有开发者开放的话,微信的电商生态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尽管有着官方背景的荣耀和让人羡慕的天然优势,但“购物圈”不得不解决以下两大难题:

 

第一、商品的品控和有序的分享。如果“购物圈”只能分享的是京东购物或京东微店里的商品,那首先在品控方面平台方势必要担起很大一部分责任,不管是自营还是代销产品,一定要严格把控。一旦假冒伪劣的产品被分享到“购物圈”,不管是消费者,商家,还是对平台来说都会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其次,如果做不到有序分享,整个“购物圈”就会沦为广告式的瀑布流,同质化的分享和无效分享会越积越多。

 

第二、如何避免恶意刷屏和虚假评论。这里主要说一下微店和微商,如今微商崛起,口袋微店、微盟V店、喵喵微店等各种微店林立,而京东微店依靠微信大树捷足先登,自然想快马加鞭,速占市场。商家为了销量,不得不见缝插针,将各种产品信息发到“购物圈”,恶意刷屏,各种虚假的点赞和评论必将铺天盖地,“购物圈”又会沦为另一个朋友圈代购的重地。如何遏制和有规范地引导商家用户良好购物,对京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总结:

 

京东推出“购物圈”标志着微信电商进入新纪元,微信将进一步探索在商业化过程中的新模式。社交电商会也将随着微信牵手的京东和连接的第三方越走越远,开启新的征程。


玩转另类微信红包:“广古封”创新O2O模式

2015年春节期间,当不少品牌都在用微信红包烧钱吸引粉丝的时候,蓝龙互动另辟蹊径,为羊城网策划透过真实的红包(利是)传播实现与粉丝线上线下的多方互动。

lishif

 

针对羊城网的粉丝均对广州本土文化抱有浓厚感兴趣的特点,蓝龙互动设计了一套名为“广古封”的利是封,以六个吉利、地道、有趣的粤语俚语为主题,并在利是封背面印上微信二维码,微信用户扫描后即可关注羊城网的微信,即可收听到由广州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少爷明介绍该粤语俚语的来源和典故。

微博440

 

既具有粤语文化的传统特色,又结合了移动互联网的最新科技,“广古封”的样品一经网上曝光,就大受广州的七零后、八零后欢迎,首批还未制造出来便已在网店预售一空。

不少明星、名人纷纷拿着“广古封”进行自拍向粉丝送祝福,而社交媒体上亦形成了风潮,吸引了广州乃至香港的众多粤语文化圈的媒体关注和报道。

媒体报道

由于“广古封”极具话题性,在整个春节假期前夕,通过网店和实体店的途径销售出了三十多万个,一次又一次地加印仍然供不应求,在广州迎春花市上甚至被炒出了百元一套的天价,有网友戏称:“利是封竟然都可以做成饥饿营销?”“广古封”在粉丝春节拜年期间不断被使用和传递,而利是封背面的二维码,更让羊城网的微信公众号仅仅在羊年春节期间,就增加了足足六万多个新粉丝。

扫描

随着腾讯进一步收紧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政策以及网友越来越精明,以往粗暴的吸粉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广古封”创造了一种新O2O模式,以线上推广推动线下传播,从线下传播中再次吸粉,形成了闭环,成为了今年年度微信营销的一大创新案例。

 


微信内测公众号打赏功能 内容付费背后或为版权铺路

据爆料,目前,微信正在内测公众号“打赏”功能,被打赏的公众账号作者将会获得读者的“小费”,微信团队已邀请了一批公众号参与“赞赏”功能的内测。在赞赏页面,用户可以直接选择设置好的2元、20元、50元、80元、100元和200元金额,也可以自行输入其他金额。“赞赏”付小费通过微信来支付。

其实早在去年8月,微博就开始了内测“打赏”,4个多月里已有30万人次进行过打赏。其中医疗、财经、科技行业的作者被打赏次数最多,这一功能在垂直领域的专业用户身上受到了极大欢迎。

今年微信在规范公众平台和朋友圈上可谓重拳出击,先是年初禁止红包的诱导分享行为,其次以儆效尤在“3.15”当日发布《朋友圈使用规范》的长文公告,近日又将推出公众账号“打赏”功能,无论是对生态的维护还是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微信规则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微信“打赏”对用户来说有什么价值和影响?

第一,遏制公众账号抄袭,鼓励用户创造优质内容

有人会问,“打赏”与遏制抄袭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不过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自律。好比当社会贫富不均时,统治者只要给穷人施舍一点财富,就不会出现偷盗抢掠一样。微信推出“打赏”的初衷是告诉用户,只要不抄袭,辛勤码字,读者看完觉得对他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为你的付出买单。

当然,微信的这种“人人自律”的构想也是大家所期望的,然而现实中这种持续稳定地为用户输出价值的个人少之又少。虽然不敢保证抄袭的现象会减少,但此举必定会激励更多的专业用户进行高质量的内容创作。

还记得张小龙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八大法则”吗?“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 (即朋友圈的“二八法则”)。如今,微信的公众号已达一千多万,这一千多万中笔者估计有原创能力的不达十分之一。

众所周知,朋友圈的打开率远远是高于订阅号的打开率的。微信“打赏”的举措,不难看出,一方面可以鼓励用户创造更多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朋友圈的活跃度,持续为朋友圈制造话题性和传播性。一举多得。

二、“内容为王”依旧是社交媒体变现的主要途径

同朋友圈”点赞“一样,”打赏“也可以是读者和写作者的一种良好互动方式。从“打赏”来看,“内容为王”依旧是社交媒体变现的主要途径。虽然微信在社交和订阅号的功能上承载了部分社交媒体的属性,但微信一直游离于去媒体化和聚媒体化之间。

微信不希望重蹈微博的覆辙成为舆论的重地,但又处于一种除广点通(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效果广告系统)之外无法为媒体人提供变现的尴尬境地。“内容为王”促使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知名人士通过公众账号以免费试读或按内容付费的形式让粉丝留存在公众平台上,而这些朋友圈内容的生产者将最大程度上激活用户的活跃度。

三、内容付费的背后或将为版权铺路

虽然微信多次提到要保护作者的版权,今年也确实推行了一些实质性的举措。如:首发的文章会显示原创。全文复制的,公众号顶下角会显示:文章转自xxx。随着订阅号的增长已经临近红海,微信接下来可能会筛选一批优质的公众号,扶持有影响力的媒体或自媒体。

一旦内容付费或“打赏”行为的模式建立,一些有影响力的明星、企业等就会率先选择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产品、新歌、新书等首发,或直接提供版权下载。这样不仅提高了平台的活跃度,还积攒了属于自己的粉丝群体,用户也得以沉淀。

微信已经成了移动社交的超级入口,只要在服务和交易上为用户做到最佳的体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选择通过首发渠道来积攒用户。如果此举可行这将是一条很长的生意链。

不管怎样,微信”打赏“对于上千万的公众账号的运营者而言是个福音,但也不乏一些争名夺利之徒,利用“打赏”招摇撞骗。

四、警惕利益驱动的“打赏”沦为“意见领袖”的敛财工具

这些年明显的一个趋势是曾经的某些微博大v,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微信大v,他们利用粉丝的崇拜心理和在行业上积累的话语权,通过各种商业活动或无节操地为自己并不认可的品牌站台,从中获得巨额利润。

随着“打赏”功能的全面普及,越来越多的为用户提供各种虚假方案、培训等个人,团体,机构形成。届时,一场争夺行业话语权的游戏又将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警惕利益驱动的“打赏”沦为“意见领袖”的敛财工具。

如果说微信“打赏”只是为了解决自媒体的变现和提升用户的参与感,那么内容付费则象征着微信未来在内容上的商业走向。虽然微信“打赏”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但毕竟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互联网内容永远免费的时代或许在不久的未来该打上问号了。

消息源:钛媒体
原作者:褚伟